英文名称 :Keshan disease
克山病(Keshan disease)于1935年最早发现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故被命名为克山病。此病特点为心肌损伤,伴有急性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
本病在过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流行区域主要在偏僻山区和草原地带,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建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组,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防治使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通过对病区和非病区对照,研究发现病区人群的血硒和头发中硒的含量明显降低,这些人群居住的环境水中含硒量亦明显降低,提示硒缺乏导致了心肌的损害。但其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硒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以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形式,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硒的缺乏可造成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下降,此可能与克山病心肌损伤有关。此外,其他微量元素镁、钼以及营养条件均与本病发病有关。从流行病学角度看,此病不仅发生在克山地区,还发生在我国的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发病多在农村,女性多于男性,尤其在生育期妇女及儿童多见,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东北地区多在寒冬季节发病,而西南地区多在炎热夏季发病。也有认为病毒感染和病区生物地球化学因素协同作用致病,最近有人在克山病患者心肌检测出肠病毒RNA。
国内文献尸检报告,肉眼可见本病死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心脏扩大,有的心脏增至正常的2~3倍。以心室腔扩张,室壁变薄为特点,心肌极度松弛,心腔内可有附壁血栓形成。一般左室受累较右室更为显著,常波及室间隔、左室游离壁、左室乳头肌和心脏传导系统。整个心内膜至心外膜可见心肌灶性坏死和纤维瘢痕交错存在。电镜下所见心肌呈弥漫性变性坏死,心肌细胞微细结构破坏,细胞线粒体变形、肿胀、嵴减少或溶解成空泡。
胎儿也可有先天性克山病,比母体病变为轻。本病除心肌病变外,其他脏器如肝、肾有明显脂肪样变性,横纹肌有类似心肌样损害。
(一)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可见病理性Q波,为心肌坏死和纤维化所致,亦可见T波改变和QT间期延长,各种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以及低电压等。
(二)X线检查
X线表现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大,慢型全部有明显心脏增大,搏动减弱,常伴有肺淤血。农村普查X线检查是发现克山病的有效手段。
(三)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左室、左房腔增大,室壁变薄,心搏动减弱,所见异常与扩张型心肌病极为相似。
(四)酶学检查
急型重症患者可有血清心肌酶谱改变,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SGOT)、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多在发病后数小时升高,1~3天达高峰,1~2周后可逐渐恢复正常。也可有血沉增快,白细胞增高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慢型和潜在型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及球蛋白增高。
(五)外周血病毒检测
RT‐PCR检测肠病毒RNA,Cox B‐IgM,有助于发现本病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对本病发病学提供新的依据。
(六)心内膜心肌活检
通过心导管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有利于确定本病诊断。
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急型克山病治疗
急型克山病早期治疗为大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24小时静脉注射总量15~30g,首次5~10g溶于50%葡萄糖液20~40ml静脉注射。对于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患者,可采取冬眠疗法,多选用氯丙嗪、异丙嗪或哌替啶分次肌肉注射。对于休克型患者,采用血管活性药物β受体激动剂多巴酚丁胺。对于急性或亚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其临床不同表现可选用正性肌力药物(如毛花苷丙)、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对于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者首选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对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者,可选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必要时可安置人工起搏器。
(二)慢型克山病的治疗
慢型克山病的治疗主要是控制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日常应避免过劳和预防感染,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心力衰竭的治疗可选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地高辛)、血管紧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以及钙离子拮抗剂(如硫氮酮),对于水肿明显的亦可选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治疗。在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如有明显心律失常,可选用美西律或心律平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三)亚急型克山病的治疗
亚急型克山病表现严重时治疗同急型者,表现缓和者治疗同慢型者。
(四)潜在型克山病的治疗
潜在型克山病的治疗主要是注意生活管理,防止感染,密切观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