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急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中文别名 :急性放射病

作者
高建军;王洪复;金为翘
英文别名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概述

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内(数天)分次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外照射作用所致全身性疾病,为外照射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简称为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ARS)。急性放射病为辐射生物学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 effects),致病阈剂量为1Gy,随剂量增加,损伤程度加重。辐射敏感性较高的个体,受照剂量在0.6~0.8Gy时也有发生轻度急性放射病者。

病因

由大剂量γ射线、X射线和中子等照射人体所致,主要发生在核武器爆炸、核反应堆失控、核燃料加工和处理事故及钴-60(60Co)、铯-137(137Cs)、加速器等辐照装置意外辐射事故中。放射源 Co-60、Cs-137、铱-192(192Ir)丢失,捡拾后携带者和周围人员急性或亚急性放射病事例也时有发生。临床上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时,以γ射线或X射线做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或全淋巴照射(total lymphoid irradiation,TLI)预处理,可造成医源性急性放射病。

发病机制

γ射线、X射线和中子等贯穿机体,作用于体内生物靶分子,由电离和激发导致化学键断裂、分子结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原发作用),或通过水分子电离产生大量的瞬时自由基,如•OH、H•、、HO2•和水合电子()等,继而损伤生物靶分子(继发作用),致使细胞DNA断裂、膜结构功能破坏、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干扰细胞代谢活动,激发细胞应激反应和过量炎症因子产生,造成大量细胞损伤甚至死亡,进而导致组织、器官及机体代谢功能障碍。

人体受到一定剂量照射后,各组织器官损伤的严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与其组成细胞(特别是干细胞)辐射敏感性和器官修复代偿能力等有关。不同组织器官辐射敏感性列于表1。大剂量照射后,辐射敏感组织内实质细胞明显减少、再生障碍,常代以纤维组织;间质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肿胀而纤维组织增生,致管腔狭窄,导致微循环障碍;血管损伤和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出血综合征。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皮肤或肠道等上皮组织屏障功能破坏,易继发感染。系统性感染、弥漫性炎症反应和重要组织干细胞损伤加重辐射效应,可致放射性多器官衰竭(radiation-induced multi-organ failure)。

表1 不同组织器官辐射敏感性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骨髓型轻度急性放射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住院观察3个月左右,加强营养,结合补益气血中药调理,促进康复。骨髓型中、重度和极重度急性放射病是主要治疗对象,应采取严格防感染隔离措施(收入层流病房、体表消毒、肠道灭菌等),以保护和促进造血功能恢复为主,针对不同阶段临床特点予以综合治疗。轻度肠型放射病,在抗感染、抗出血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上,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促进肠黏膜再生,可延长生命。

(一)初期

及早应用抗辐射损伤药物,如苯甲酸雌二醇(1mg,肌内注射,立即)、雌三醇(10mg,肌内注射,立即)等。 尽早应用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剂,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硫辛酸、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剂量宜大。改善微循环障碍、防止微血栓形成、预防DIC,可应用10%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 000ml,加2~4ml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200~300mg+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可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渗出,防止早期出血,应用于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早期治疗。患者有烦躁、呕吐等症状时,应用镇静、止吐等药物。对全身受照剂量大于3Gy,或大于2Gy合并创伤和烧伤时,或大于2Gy的60岁以上老年人和12岁以下儿童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应尽早(24小时内)应用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或 rhGM-CSF[5μg/(kg•d),皮下注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值上升达1×109/L时,渐减量或停药。必要时可联合应用干细胞生长因子(SC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白介素 11(IL-11)、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或TPO受体激动剂等。造血生长因子治疗无效,且无严重复合伤的极重度偏重(>9Gy辐射剂量)骨髓型和轻度肠型急性放射病,可选择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容的合适供者,进行同种外周血或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以照后10日内为宜。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共移植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归巢,诱导免疫耐受,并促进多脏器损伤修复。

(二)假愈期

以保护造血功能,预防感染和出血为主。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类易消化食物。谷氨酰胺(20~40g/d)早期应用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保护造血功能可用维生素B6、叶酸、次黄嘌呤核苷(肌苷)、核苷酸、三磷腺苷、辅酶A,以及六味地黄丸、生脉散、黄芪当归汤等益气养阴补血中药。预防感染需严格采取消毒隔离措施,清除已存在感染灶,并注意眼、鼻、口腔和肛周清洁和消毒,可局部应用抗生素,注射丙种球蛋白等。当白细胞低于3×109/L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针对革兰氏阳性细菌为主,如复方新诺明。预防出血可应用维生素C、维生素P、酚磺乙胺和他汀类药物等,女性患者月经前可用丙酸睾酮50mg,肌内注射。当白细胞低于2×109/L、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可输注经γ射线15~25Gy照射的新鲜全血200~300ml。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对肺、肾和皮肤辐射损伤有一定防护作用。

(三)极期

加强抗感染和抗出血,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全身支持治疗。根据细菌学检查或对感染源估计,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特别是针对革兰氏阴性细菌药物。可几种抗生素交替配伍使用,量宜大,以静脉给药为主。需积极防治真菌和病毒感染,如肺曲霉菌、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药物可含漱、雾化吸入或全身应用。必要时静脉滴注大剂量人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以提高机体被动免疫力。抗出血可预防性应用维生素C、维生素P、维生素K3和酚磺乙胺等,必要时静脉滴注肾上腺色素缩氨脲(安络血)和6-氨基己酸。如白细胞低于1×109/L、血小板低于20×109/L或有严重出血,可输注γ射线照射的新鲜全血或血小板悬液。对拒食患者,应静脉补给营养。需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防止肺水肿。胃肠症状明显的患者需注意缓解胃肠症状,防止肠套叠。

(四)恢复期

需防止再感染,提高免疫功能和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可给予复合维生素、植物多糖和补益气血中药制剂等,必要时可应用蛋白同化激素,如苯丙酸诺龙。应重视骨质疏松、骨坏死等治疗,并及时评估心、肺和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预防和处理辐射晚期效应。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缓解紧张、恐惧和失望等心理问题。

重视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保护创面,预防感染。皮肤潮红或红斑者尽早消炎止痛,给予局部抗组胺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出现水疱且张力较大时,可穿刺排液,如伴明显炎症可剪除疱皮,局部使用抗生素和含维生素B12溶液外敷。早期应用生物敷料封闭坏死或溃疡创面可有效缓解疼痛,创面较大(>3cm)时,应择机手术切除和植皮。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第16版,978-7-117-32482-3
实用内科学,第14版,978-7-117-17272-1
上一篇:潜水员麻痹病 下一篇:慢性外照射放射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