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food poisoning

作者
尹有宽
概述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Vibrio parahaemolyticus food poisoning),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病原学

副溶血性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为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本菌嗜盐畏酸。最适宜的培养基:温度为30~37℃,含盐2.5%~3%,pH为8.0~8.5。本菌对酸较敏感,当pH<6时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1~3分钟即死亡。在3%~3.5%含盐水中繁殖迅速。对高温抵抗力小,50℃ 20分钟、65℃ 5分钟或80℃ 1分钟即可被杀死。本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

副溶血性弧菌能产生3种类型致病因子,即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耐热相关溶血毒素(thermostable related hemolysin,TRH)和尿素酶,具有溶血活性作用、肠毒素和对肠有致病活性。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传染源为患者,集体发病时仅少数病情严重者需住院,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由于患者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

(二)传播途径

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有蟹类、乌贼、海蜇、海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受污染所致。

(三)易感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

国内本病夏秋季多发,以沿海地区为主,常为集体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而由于海鲜空运,内地城市病例明显增多。

发病机制与病理

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能使人或家兔的红细胞产生溶血,此现象称神奈川现象(Kanagawa phenomenon,KP)。现认为溶血是该菌致病性的标志,KP阳性与该菌产生的溶血毒素有关。资料表明,摄入一定数量活菌(10万个)即可使人致病。病理变化为急性小肠炎,以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上部较明显,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呈高度弥漫性水肿,也有深至肌层及浆膜层者,有轻度糜烂但无溃疡。肝脾可呈淤血表现。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一)外周血白细胞

总数多在1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偏高。

(二)粪便检查

镜下可见白细胞,常伴有红细胞,粪便培养可检出副溶血弧菌。以反向被动乳胶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测副溶血弧菌及PCR技术检测TDH或TRH基因特异性保守序列,灵敏度及特异性均高。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支持及对症治疗

脱水者需输入适量生理盐水及葡萄糖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以纠正水与电解质的失衡。血压下降者,除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药。腹痛明显者予以阿托品或山莨菪碱(654-2)等解痉止痛剂对症处理。

(二)抗菌药物

轻症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对病情较重而伴有高热或黏液血便者可予氟喹诺酮类、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 唑或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治疗。

预防

关键在于加强卫生宣传:海鲜应煮熟煮透再吃;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的交叉污染;水产品宜用饱和盐水浸渍保藏,食前用冷开水反复冲洗。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4版)(上下册),第14版,978-7-117-17272-1
实用内科学(第16版),第16版,978-7-117-32482-3
实用内科学,第13版,978-7-117-11864-4|内科手册,第7版,978‐7‐117‐13161‐2
上一篇:其他沙门菌属感染 下一篇:沙门菌食物中毒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