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urticaria)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俗称“风疹块”、“风团”,通常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高出皮肤表面的丘疹风团,呈淡红或瓷白色,周围红润,一般可在24小时内消退,但可反复出现新的皮疹,而迁延数天至数月。本病十分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年轻人居多,发病率为1%~5%。
临床上将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荨麻疹发病突然、消退迅速是其主要特点,好转后一般不留痕迹。慢性荨麻疹是指皮疹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甚至数月、数年不愈。
急性荨麻疹的发病多与食物及其添加物、吸入物、接触物、感染、昆虫叮咬、药物、遗传等因素相关,但部分患者找不到病因。有时可能和精神及内分泌改变、冷热刺激、紫外线照射、结缔组织病、肿瘤、血管炎、肝炎等疾病相关。目前研究认为,急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变态反应、血管刺激反应、遗传、自身免疫反应及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等机制有关。
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原因,常见病因如下:
1.食物 动物性蛋白(如鱼虾、蟹贝、肉类、牛奶和蛋类等)和植物(如蕈类、草莓、可可、番茄和葱蒜等),某些食物添加剂如水杨酸盐、柠檬黄、苯甲酸盐、亚硫酸盐等。
2.感染 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柯萨奇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包括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疟原虫、血吸虫、蛲虫、丝虫和溶组织阿米巴等)。
3.药物 常见的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有些药物为组胺释放物(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奎宁、肼苯哒嗪、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罂粟碱和多黏菌素B等),还有的致敏原是药物添加剂中的赋形剂、防腐剂及抗氧化剂(如山梨醇、苯丙烯酸等)。
4.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 常见吸入物有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的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皮肤接触物有唾液或精液、昆虫叮螫、毒毛虫刺激、某些植物(如荨麻)和动物毛发(如羊毛)等。皮肤接触引起的荨麻疹常常发生很迅速,但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日之后就可减退或消失。
5.物理因素 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
6.精神及内分泌因素 如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等。
7.系统性疾病 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疾病。
8.其他因素 近来有研究表明,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可存在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异常及维生素D缺乏。
为寻找病因,可进一步做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查。
判断依据包括风团的数量、体表受累面积以及系统受累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通常认为,风团量少、局限、无高热及系统受累症状的普通病例,可采取门诊治疗。如风团广泛、量多、融合,或伴高热,或伴胸闷、呼吸困难,或伴腹痛、呕吐的严重病例,应及时住院治疗。如伴发过敏性休克或喉头水肿,应立即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