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迁延性、慢性腹泻病
病例 迁延性、慢性腹泻病
作者
孙梅
案例诊断
慢性腹泻、湿疹、牛奶蛋白过敏
导读

每天大便次数增多和/或性质改变称为腹泻(diarrhea)。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久之可造成小儿的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虽然全球范围内腹泻死亡率已经从80年代中期的460万人/年减少到目前的160万~210万人/年,在发展中国家腹泻病仍然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位疾病。20世纪50年代,腹泻病,尤其是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是当时我国小儿常见疾病之一,病死率甚高。当今,由于我国儿童营养状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已使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在边远、偏僻、经济与卫生欠发达地区,其发病率仍高于发达国家。该病的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下约占1/2。因此,腹泻病仍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

腹泻病的病因很多,包括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包括:①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小圆病毒、肠病毒等;②细菌:常见的有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弯曲菌属、弧菌属、耶尔森菌等;③寄生虫:例如隐孢子球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和溶组织阿米巴;④真菌:常见白色念珠菌、曲霉菌和毛霉菌。

导致非感染性腹泻的因素包括:①饮食因素:喂养的质和/或量不当;②气候因素:过凉引起肠蠕动增强、过热引起消化液分泌不足或液体摄入不当;③其他因素:如药物影响、先天性代谢异常等。

腹泻病按照病程分类,可以分成:①急性腹泻病: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多由急性肠道内外感染所致;②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2个月的腹泻;③慢性腹泻病的病程在2个月以上。国外学者亦有将病程持续2周以上的腹泻统称为慢性腹泻或难治性腹泻。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病多由于急性腹泻病治疗不当、营养不良或非感染因素所致。按病程分类后,不同时期的腹泻病治疗重点各有侧重,急性腹泻多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问题。治疗不当往往会得到事倍功半或适得其反的结果。目前,在我院及城市的门诊所见的腹泻病多为急性腹泻病例,约占消化专科门诊患者的50%,经治疗多在数天内痊愈。而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病例则少见,但因多并发营养不良而使治疗颇为棘手。

病历摘要

1.病例1

患儿,男,11个月,以“腹泻2个月余”为主诉入院。2个月前患儿发热、流涕、声咳,在当地诊为“上感”,口服头孢菌素3天后热退,但出现腹泻,稀水便10~20次/天,无呕吐,时有腹痛,有时大便带豆腐渣样物。母乳喂养,已添加辅食,腹泻后很少加辅食。在当地医院诊为“肠炎”,一直口服蒙脱石粉,并先后口服磷霉素钙、小儿泻痢停、庆大霉素、诺氟沙星,静脉滴注氨苄西林,均不见好转而来诊。既往患儿时有腹泻。

体格检查:T 36.7℃,P 100次/min,R 28次/min,体重9kg。无深大呼吸,无口唇樱红,口腔黏膜可见白色乳酪样物。皮肤黏膜略苍白,无明显脱水貌。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肋下2cm,脾未及。腹部无包块、无触痛,腹壁皮下脂肪4mm,肠鸣音6次/min,四肢温,大腿内侧皮肤松弛,无足背水肿,脉有力。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9.6×109/L,L 0.56,M 0.02,N 0.40,Hb 78g/L,RBC 4.28×1012/L。血钠133mmol/L,钾3.2mmol/L,氯89.2mmol/L,血pH 7.333,BE-2.8。便WBC 0~1/HP,RBC 0~1/ HP,便细菌培养阴性。便真菌培养白色念珠菌生长。肠道菌群分析:细菌数<500/HP,以G+球菌为主。

入院诊断:慢性腹泻、肠道菌群失调、营养不良Ⅰ度、营养性贫血(中度)、低钾血症、低氯血症。

2.病例2

患儿,女孩,7个月。以“腹泻6个月,大便带血10天”为主诉入院。新生儿期为母乳喂养,1月龄时改为混合喂养,以奶粉为主。2个月时出现腹泻,不消化样便每天4~10次,偶有呕吐,时有咳嗽,不发热。近10天在黄色稀便中时有掺杂鲜红色血液。当地医院疑诊痢疾,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仍不见好转,遂转入我院。

体格检查:T 36.0℃,P 108次/min,R 28次/min,体重7kg。无明显脱水貌。皮肤黏膜略苍白,面部及头皮较多湿疹,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肋下2cm,脾未及。腹部无包块,无触痛,四肢温,无足背水肿,脉有力。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9.6×109/L,L 0.56,E 0.10,M 0.02,N 0.30,Hb 98g/L,RBC 3.98×1012/L。IgE 286kU/L,便WBC 0~1/HP,RBC 15~20/HP,便潜血(+++),便细菌培养阴性。肠道菌群分析:细菌数<500/HP,以G+球菌为主。食物过敏原检测:牛奶蛋白高度敏感,蛋清蛋黄中度敏感。凝血五项化验结果均正常。

入院诊断:慢性腹泻、湿疹、牛奶蛋白过敏。

治疗措施

1.病例1

(1)静脉补液同时口服钾制剂,纠正低钾、低氯血症。

(2)加大剂量口服蒙脱石粉保护胃肠黏膜,并指导其服药方法,黏膜保护剂与食物及其他药物间隔一小时后服用。

(3)停用一切抗生素,加用金双歧片扶植正常肠道菌群。

(4)停母乳,加去乳糖配方奶粉,继续食用清淡、软辅食,加用胃蛋白酶合剂助消化。

(5)治疗2周后,每天腹泻次数由10余次逐渐减少至2~3次。但在一次着凉后又出现发热,体温38~39.4℃,咳嗽、腹泻加重。加用窄谱抗生素青霉素3天后,热退。继服原药,大便逐渐恢复到1~2天一次,成形便,但是便菌群分析仍呈肠道菌群失调,并可见真菌菌落。因无症状,未给抗真菌治疗,出院继续服用微生态制剂治疗,便次保持正常。

2.病例2

(1)口服蒙脱石粉保护胃肠黏膜。

(2)停用一切抗生素,加用微生态制剂扶植正常肠道菌群。

(3)停用原来的配方奶,改为食用游离氨基酸配方奶。加用米粉等辅食。

(4)肌内注射维生素K1每天5mg,连用3天。

(5)5天后大便次数减少,不再有血丝。7天后大便次数减为1~2次,出院。出院后继续食用游离氨基酸配方奶3个月后,大便一直维持正常,改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腹泻未再反复。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婴幼儿呕吐 下一篇:病例 小儿重症急性胰腺炎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