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于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先生首次报告,故又名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血管炎,累及全身的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狭窄和血栓形成,引起缺血性心脏病甚至猝死。该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各种族均有发生,东方人最多发。据报告,日本的发病率为140/10万,美国为9/10万,中国北京的发病率在26/10万~31/10万,中国上海为16.8/10万~36.8/10万。发病年龄多为2岁以内婴幼儿,男女比例为2∶1,好发季节为12月至8月,大约有2%~3%的再发率,死亡率约为0.3%~0.5%,2岁以下死亡率高。死亡原因包括:心肌梗死,约占60%以上;心肌炎伴心力衰竭,占18%;冠状动脉瘤破裂占5%。死亡病例约50%死于发病2个月内,20%死于1年后。
KD的诊断标准自1970年第一次发表以来,日本川崎病研究班曾修订过多次,2002年为第5次修订,美国儿科学会和心脏病学会在2004年制定了美国KD诊断标准。典型的诊断标准如下:①发热持续5天以上;②双侧球结膜充血;③口唇、口腔所见:口唇潮红、杨梅舌、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④多形性皮疹;⑤四肢末端变化:(急性期)手足硬肿,掌跖或指趾端潮红,(恢复期)由指尖起始膜状脱皮;⑥急性期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胀。6项主要症状中,具有5项以上即可诊断本病。具有4项主要症状,在病程中超声或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瘤或扩张,排除其他疾病,也可诊断。具有KD诊断标准中的4项主要症状,诊断为不完全型KD。不足4项主要症状,为广义的不完全型KD。
患儿,男,8个月,因发热5天、皮疹3天来诊。近5天患儿发热,体温38~40℃,伴躯干部红色皮疹,当地诊为病毒感染,治疗4天,高热持续不退,入院当天出现双眼红,疑诊为川崎病转来我院。
体格检查:T 39.3℃,躯干部及双大腿均可见红色丘疹,卡介苗接种处可见大片红晕,颈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侧球结膜充血,咽部充血,口唇干裂略潮红,无杨梅舌,心率140次/min,律整,心音有力,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正常,腹不胀,肝肋下1.5cm,质软,脾未及,手足无硬肿,指趾端无脱皮,肛周红,无脱皮。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6.1×109/L,N 0.79, L 0.17,RBC 325×1012/L,Hb 98g/L,PLT 330× 109/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40次/min。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强。
入院诊断:不完全型川崎病。
1.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不完全型川崎病。急查CRP 121mg/ml,入院当天给予丙种球蛋白1g/kg静脉滴注;阿司匹林30mg/(kg·d),分3次口服;双嘧达莫5mg/(kg·d),分3次服。
2.第二天患儿体温正常,再次给予丙种球蛋白1g/kg静脉滴注。血沉65mmH2O/h。第三天,体温正常,将阿司匹林减量为5mg/(kg·d)一次口服,双嘧达莫原剂量继续口服。第四天,超声心动图回报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3.1mm,右冠脉3.3mm。更正诊断:川崎病。
3.入院一周,皮疹消退,球结膜充血消失,口唇仍有潮红,有唇裂,双拇指指甲与皮肤移行处出现帽状脱皮,复查血常规WBC 13.3×109/L,中性分叶核0.62,淋巴细胞0.29,RBC 397×1012/L,Hb 108g/L,PLT 458×109/L,血沉63mmH2O/h,CRP 65mg/ml。入院12天复查血沉45mmH2O/h,CRP 27mg/ml,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3.0mm,右冠脉3.3mm。患儿出院,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治疗。
4.发病后一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2.9mm,右冠状动脉3.1mm,治疗不变,门诊随访。
5.病后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冠状动脉2.7mm,右冠状动脉3.1mm,嘱患儿继续服阿司匹林,1个月后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