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4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跛行半年,二便困难3个月”于2013年2月16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以右下肢为著,伴双膝以下发凉、麻木感,不伴有下肢肿胀、关节畸形,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右下肢行走困难,伴跛行。3个月前开始出现大便干燥,2~3天一次,排便费力,同时出现尿频,小便踌躇、排不净,偶有尿急,且有性功能下降。在外院曾诊断为“腰椎病、椎管狭窄”,予以腰椎牵引,治疗无效,症状仍进行性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来北京医院,门诊以“脊髓病变原因待查”收入院。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眼球活动正常,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侧膝腱反射稍活跃,双侧Babinski征阳性,双侧Chaddock征阳性。T8水平以下痛觉减退,右下肢深感觉减退,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对称存在。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尚稳准。
入院诊断
脊髓病变原因待查
入院后辅助检查
2013年2月17日行下胸段脊髓MRI检查显示:T5~11节段脊髓水肿,呈条状T2高信号,脊髓表面有蔓状流空影。T6/7椎间盘轻度突出,向后压迫硬膜囊。印象:T5~11节段脊髓异常信号,考虑血管畸形(图1)。

图1 2013年2月17日胸椎MRI:T2WI显示T5~11节段脊髓水肿,呈条状高信号,脊髓后方表面有蔓状流空影(箭头)
最终诊断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
进一步诊治
患者于2013年2月18日转入神经外科行脊髓血管造影术,血管造影见T7水平硬脊膜动静脉瘘,供血来源于右侧T7肋间动脉的脊膜支,引流静脉粗大,主要向尾端引流,至腰1椎体水平分成数条细小静脉继续向尾侧引流,同时T7瘘口处亦有细小静脉向头侧引流,并于T4/5椎体水平扩张成球状,造影晚期可见静脉内造影剂廓清延迟(图2)。

图2 2013年2月18日脊髓血管造影:显示T7节段硬脊膜动静脉瘘
2013年2月22日患者在全麻下行后正中入路右胸6半椎板切除、硬脊膜动静脉瘘引流静脉切断术,手术顺利。术后予以抗感染,华法林口服预防脊静脉血栓,皮质类固醇激素减轻脊髓水肿以及对症治疗。术后第1天患者主诉双下肢麻木和发凉感减轻,查体:感觉平面由T8降至T10水平,双下肢肌张力较前下降。
术后1周(3月1日)复查胸椎MRI显示:T6右侧半椎板缺如呈术后改变,局部软组织及椎管内硬膜外片状异常,T4~9水平硬膜外间隙增宽,T5~9水平脊髓略变细,髓内散在少许小斑片状T2WI稍高信号影,髓外硬膜下条状T2WI低信号影。印象:胸椎硬脊膜动静脉瘘术后改变(图3)。术后2周双下肢感觉平面下降至T12水平,右下肢肌力基本恢复正常,病情稳定,于2013年3月8日出院。

图3 2013年3月1日术后胸椎MRI:T2WI显示原脊髓水肿减轻,脊髓后方蔓状流空影减轻
随访
出院后1个月复查,双下肢麻木无力及发凉感均明显减轻,行走基本正常,二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查体:四肢肌力正常,感觉平面消失,双侧Babinski征加强法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