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16岁,学生。因咳嗽、痰中带血、气促20余天于2011年12月5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11月10日受凉后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痰中带鲜红色血丝,伴气促,于11 月11日至当地医院,诊断为“肺部感染”,予抗感染、止血及对症治疗后,咳嗽、气促症状好转,痰中带血消失。于11月22日再次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气促等症状,未予治疗,至12月3日,患者感咳嗽、气促症状明显加重,并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6℃,遂至我院就诊。起病以来,精神食纳欠佳,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否认毒物及粉尘接触史。
入院查体
T 38.4℃,P 102次/分,R 26次/分,BP 117/58mmHg,SpO2(未吸氧)67%,浅表淋巴结不大,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以右肺明显,心界不大,心率102次/分,腹软,肝脾不大,双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2.1×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73.6%,血红蛋白78g/L,血小板正常;小便常规正常,大便常规:OB(+),余正常;肝功能:总胆红素38.5μmol/L,直接胆红素14.2μmol/L,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心肌酶学正常;动脉血气分析(未吸氧):pH 7.39,PCO239mmHg,PO240mmHg,O2SAT 64%;血沉34mm/h,C反应蛋白38mg/L;抗HIV抗体初筛试验(+)。
肺部CT检查
双肺弥漫分布斑片状高密度灶,边界模糊,以双下肺为甚,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不大(图112-1)。
一、诊治经过
图112-1 肺CT(2011-12-03)
入院时考虑到患者表现为咳嗽、痰中带血,伴明显气促,已出现Ⅰ型呼吸衰竭,肺部影像学提示双肺弥漫性病变,且抗HIV抗体初筛阳性,认为肺孢子菌肺炎可能;同时,患者有发热,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认为合并有细菌感染,予复方磺胺甲
𫫇唑2.0g每6小时一次,联合美罗培南1.0g每8小时一次治疗,及止血、化痰等治疗,并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完善各种感染(细菌、结核、真菌、病毒等)和血管炎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查病毒抗体全套(-);结核纯蛋白衍生物(PPD)IgG、IgM,金标结核抗体(结明试验)均为阴性,PPD皮试(-);G试验、GM试验、新型隐球菌抗原均(-);免疫球蛋白、补体均正常,ANA、ANCA、ds-DNA、ENA、MPO、PR3、GBM阴性;痰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均(-),痰培养(-);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明显,晚幼红细胞比例偏高,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无明显异常,粒系、巨核系各阶段细胞形态、比例正常,以上检查结果均无法明确诊断,而抗HIV抗体确诊试验(-),T细胞数量及其亚群比值均正常,肺孢子菌肺炎可能性相对较小,停用复方磺胺甲 𫫇唑,此时患者咳嗽明显减轻,痰中带血消失,无发热,气促症状亦稍好转,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7×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70.1%,基本恢复正常,认为感染基本控制,但血红蛋白反而降至53g/L,至此患者诊断仍不清楚,考虑为弥漫性肺泡内出血,予输血治疗并行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见右下叶及左下叶有少量新鲜血迹,以右下基底支明显,于右下叶行肺泡灌洗,灌洗液呈淡红色,并于右下肺背段和右下后基底支行肺组织活检。灌洗液病理细胞学检查:较多巨噬细胞,大部分巨噬细胞内吞噬有含铁血黄素,少数鳞状细胞、淋巴细胞。
病理组织学检查:肺间质纤维化,部分肺泡萎陷,伴灶性肺间质出血,陈旧性出血与新鲜出血灶并存,肺泡内大量含铁血黄素细胞(彩图112-2)。故诊断为弥漫性肺泡出血,因无其他引起弥漫性肺泡出血疾病证据,组织病理学无血管炎证据,诊断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二、最后诊断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1.Ioachimescu OC,Sieber S,Kotch A.Idiopathic pulmonary haemosiderosis revisited.Eur Respir J,2004,24 (1):162-170.
2.Willms H,Gutjahr K,Juergens UR,et al.Diagnostics and therapy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hemosiderosis.Med Kiln(Munich),2007,102:4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