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女性,胸闷、气促1年余,双肺间质性病变
病例 女性,胸闷、气促1年余,双肺间质性病变
作者
刘绍坤
案例诊断
多发性肌炎;继发性肺间质病变;冠心病;心功能3级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64岁,工人,因胸闷、气促1年余,再发加重2个月余于2008年9月11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6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休息后症状好转,可从事一般家务活动,无胸痛、头晕、无濒死感、无发热,感冒后偶有阵发性干咳,未予特殊处理。2008年6月患者自觉症状加重,休息时亦感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并感乏力,不能爬楼,遂入当地医院。胸片示:①支气管炎并双肺感染;②双侧胸腔积液。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予抗心衰、扩冠、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然出院后患者症状复发,且无明显好转,遂于2008年7月17日再次入当地市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查心脏彩超示冠心病声像改变,双室舒张功能减退;肺部CT(图1):双肺间质性改变,肺部感染可能。予抗感染、扩冠、护心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稍缓解要求出院。出院后胸闷、气促进行性加重,夜间不能平卧,无发热,胸痛,头晕,伴咳嗽,咳痰,咳嗽为阵发性咳嗽,无咯血及咳粉红色泡沫痰,痰为白色黏痰,量不多,为求进一步治疗遂于2008年9月11日入住我科。患者此次起病以来,精神、食欲较差,大小便尚可,体重无明显改变。既往曾因“宫外孕”行手术治疗,有输血史,无外伤史,否认结核、肝炎、伤寒等传染病史,对“链霉素”过敏。

图1 肺CT(2008-07-18)

双肺间质性改变,肺部感染可能

入院体检

T 36.3℃,P 101次/分,R 34次/分,BP 108/70mmHg,SpO96%(吸氧3L/min),意识清楚,检查合作,急性病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口唇无发绀,气管居中,颈静脉无充盈,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稍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率101次/分,律齐,心音可,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脊柱四肢和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肾功能、血糖、结核PPD-IgM及PPD-IgG、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甲状腺功能、肿瘤标记物均(-);肝功能ALT 82.8U/L↑、AST 109.7U/L↑;血气分析(停吸氧)PCO51.4mmHg↑,PO63.00mmHg↓,SaO92.1%;血沉36mm/h↑;肌酶AST 89.1U/L↑,CK 1742.8U/L↑,LDH 580.0U/L↑,Mb 893.3U/L↑;腺苷脱氨酶34.9U/L↑;两次痰培养+药敏示正常菌群,无真菌生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左偏;腹部B超未见异常。肺功能:①重度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②弥散功能中度损害。

治疗过程

一、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初步诊断考虑“双肺弥漫性病变查因”,予N-乙酰半胱氨酸抗氧化抗纤维化护肺,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二铵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并针对引起继发性肺间质疾病的常见原因进行相关检查:24小时尿蛋白、类风湿因子-IgG、抗环胍氨酸肽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ds-DNA抗体均(-);免疫球蛋白IgG 17.7g/L↑;血清补体C3 0.81g/L↓;类风湿因子-IgA 64Ru/ml↑,类风湿因子-IgM>400Ru/ml↑;抗核抗体(ANA)(+,1∶40);可提取性核抗原(ENA)14项示Ro-52(+++)。上述结果提示结缔组织疾病所致改变可能性大。考虑患者各项肌酶显著增高,遂进一步行肌电图检查,结果提示肌源性损害(进展期)电生理改变。经风湿免疫科会诊考虑诊断为“多发性肌炎”明确,遂转入风湿免疫科,予环丙沙星抗感染,氨溴索化痰,盐酸曲美他嗪改善心肌代谢,氨基酸促进肌肉合成,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制酸护胃,泼尼松、甲氨蝶呤、积雪草总苷和秋水仙碱调节免疫治疗多发性肌炎等,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二、最后诊断

1.多发性肌炎,继发性肺间质病变;

2.冠心病,心功能3级。

经验体会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述评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老年男性,活动后气促、双下肢水肿半个月,多浆膜腔积液 下一篇:病例 气促、关节痛4个月,发热10余天,双肺间质性病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