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病理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充血,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可见浆液及炎性细胞渗出,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充血、水肿。1944年Eaton等首次在非典型肺炎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到了肺炎支原体,而后支原体作为非典型肺炎的最主要病原体被相继证实。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的基因组只相当于大肠埃希菌的1/5,作为一种特殊的病原体其临床表现也具有一定特殊性。呼吸道受累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刺激性的干咳或同时伴有发热,影像学表现以双肺多发的,以双下肺为主的磨玻璃影最为常见。
女患,29岁,2010年11月30日因“发热伴咳嗽9天,呼吸困难2天”入院。
患者于入院9天前着凉后出现持续性发热,最高体温39.6℃,自服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可退热,伴发冷,无寒战,干咳,无痰,伴咽痛。于当地诊所应用中药制剂退热止咳治疗3天(具体药物不详),患者仍发热,5天前于外院住院,行肺CT示左肺肺炎,肺炎支原体抗体1∶640;静点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阿奇霉素3天后,四肢出现红色丘疹,考虑为药物过敏性皮炎,更换莫西沙星治疗。患者2天前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伴咳嗽加重,咳黄白色痰,20~40ml/d,复查肺CT示双肺病变加重,左肺大量胸腔积液。为求进一步诊治来诊。患者仍发热,咳嗽,咳黄白色痰,伴气短,无头痛,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无腰痛,无尿频尿急。进食差,睡眠尚可。既往史:1年前曾患脑炎,病毒性可能性大。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输血史,否认食物过敏史。
入院时查体:T:37.5℃,P:116次/分,BP:116/ 81mmHg,RR:40次/分,SPO2:93%(面罩吸氧5L/min),神志清楚,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球结膜无水肿,颈软,口唇无发绀,咽赤,扁桃体未见肿大,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心律齐,心率116次/分,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可见红色丘疹,突出皮肤表面,压之退色,无触痛,四肢肌力及感觉正常。
入院时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7.446,PaO2:55.8mmHg(吸氧5L/min),PaCO2:38.8mmHg;血常规:白细胞:9.2×109/L,中性粒细胞分数:80.2%,红细胞:4.09×1012/L,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258× 109/L;ECG: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4次/分,非特异性T波异常。肺CT:双肺内多发模糊斑片影及磨玻璃密度斑片影,部分实变,内见支气管充气征,左肺下叶后、外基底段支气管阻塞,相应肺段不张。双侧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液(图1)。心脏超声:心脏结构、活动及血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左心舒张功能正常,左室射血分数正常。

图1 双肺内多发模糊斑片影及磨玻璃密度斑片影,部分实变,内见支气管充气征,左肺下叶后、外基底段肺不张。双侧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液
入院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重症),Ⅰ型呼吸衰竭
治疗经过及疾病变化:入院后给予亚胺培南1.0g q8h静脉点滴,莫西沙星0.4g日一次静脉点滴,奥司他韦75mg日两次口服联合抗病毒治疗,甲泼尼龙40mg日一次静脉点滴支持治疗。进一步化验检查回报:肺炎支原体抗体1∶1280;C-反应蛋白92.70mg/L;红细胞沉降率20mm/h;总蛋白50.6g/L,白蛋白25.60g/L,谷丙转氨酶21U/L,谷草转氨酶39U/L,总胆红素4.4μmol/L,肌酸激酶63U/L,肌酸激酶MB同工酶14U/L,乳酸脱氢酶446U/L。肾功、血清离子正常。病毒抗体、军团菌抗体、结核抗体、痰查结核菌、痰细菌培养、血细菌培养、抗核抗体系列、风湿因子等相关检查均正常。
上述治疗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呼吸困难明显缓解,仍有咳嗽,咳少量黄白色痰,监护显示P:78次/分,BP:122/72mmHg,SPO2:96%(鼻导管吸氧3L/min),RR:22次/分。四肢红色丘疹较前消退。停用奥司他韦、亚胺培南和甲泼尼龙,继续莫西沙星0.4g日一次静脉点滴。此后病情不断好转,肺部啰音消失,复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2.9%,白蛋白35.8g/L。于入院第十日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莫西沙星治疗,总疗程21天。出院两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诉无明显不适主诉,偶有干咳,无痰。
临床诊断: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Ⅰ型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