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寰枕畸形减压术后翻修(颅底凹陷合并脊髓空洞).
寰枕畸形减压术后翻修(颅底凹陷合并脊髓空洞).
作者
范涛
案例诊断
寰枕畸形减压术后翻修(颅底凹陷合并脊髓空洞)
病例2-3-4摘要

患者青年男性,2年前因右上肢疼痛及右手麻木在外院诊断为“小脑扁桃体下疝伴脊髓空洞”,行后正中入路枕下减压术,具体手术过程不详,术后患者右侧上肢疼痛及麻木有所缓解。近1年患者感右手麻木感加重,痛温觉明显减退,右上肢仍有间断疼痛,在当地医院行脊髓MRI检查示寰枕减压术后改变伴脊髓空洞,空洞较前明显增大。后就诊于我院,遂以“寰枕畸形减压术后”收住院。

(一)病史

患者男性,25岁,主因小脑扁桃体下疝枕下减压术后2年,右上肢疼痛伴右手麻木1年入院。

(二)查体

神清语利,枕下后正中、右额顶可见手术瘢痕,右额顶皮下可触及分流泵,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颈软无抵抗,右侧C3-T7感觉平面痛觉明显减退,以右侧上肢远端为著,触觉基本正常,右手肌肉无萎缩,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不高,两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阴性。

(三)辅助检查

第一次术前磁共振(MRI)示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图2-3-4-1);术后1个月复查磁共振(MRI)示脊髓空洞无明显变化(图2-3-4-2);术后1年复查磁共振(MRI)示枕骨及寰椎后弓部分缺如。齿状突向上移位,延髓受压屈曲后弓。寰椎与枕骨分界不清。小脑扁桃体下部变尖,向椎管内移位。颈椎生理曲度稍直(图2-3-4-3)。术后1年复查磁共振(MRI)示C3-T8脊髓空洞(图2-3-4-4),术后2年复查磁共振(MRI)示脊髓空洞继续增大(图2-3-4-5),磁共振(MRI)脑脊液电影示导水管、第四脑室、桥前池脑脊液流动信号稍减弱(图2-3-4-6)。枕大孔区、颈段蛛网膜下腔及颈髓内可见脑脊液流动信号(图2-3-4-7),枕骨左侧颅板及寰椎后弓部分缺如,局部皮下可见片状不均匀低密度影,齿状突上移(图2-3-4-8)。术后2年CT三维重建可见减压窗较大,齿状突明显高于寰椎前弓(图2-3-4-9)。

(四)术前诊断

寰枕畸形减压术后、颅底凹陷、脊髓空洞。

术前讨论及临床决策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过程

(一)治疗过程

患者取俯卧位,取枕下后正中原切口长入路,依次切开皮下、筋膜,分离两侧肌肉,见左侧寰椎后弓、左侧枕大孔后缘缺如,骨窗大小约2.5cm×5.0cm,剪开硬膜,见小脑扁桃体下疝,下缘在C2上缘,右侧扁桃体较圆钝,电灼使之回缩,并行软膜下切除,探查第四脑室闩部,松解粘连,见脑脊液流出通畅,人工硬膜修补,后在C1两侧置侧块螺钉各1枚,C2两侧置椎弓根螺钉各1枚,塑形两侧连接杆,并固定于螺钉上,两侧颗粒植骨,缝合肌肉、筋膜及皮肤。

(二)术后恢复情况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右上肢疼痛及右手麻木较术前好转。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术后1周复查磁共振(MRI)符合术后改变,脊髓空洞较术前明显缩小(图2-3-4-10、图2-3-4-11)。脑脊液电影示导水管、第四脑室、桥前池脑脊液流动信号较术前明显增强(图2-3-4-12)。复查CT示C1-2螺钉位置良好(图2-3-4-13),齿状突明显下移(图2-3-4-14),颈椎生理曲度良好。术后半年复查磁共振(MRI)示颈髓形态良好,脊髓空洞进一步缩小(图2-3-4-15)。脑脊液电影示脑脊液中脑导水管开放,第四脑室、桥前池及枕骨大孔区脑脊液流动未见明显异常(图2-3-4-16)。CT示颈椎生理曲度良好(图2-3-4-17),钉棒固定位置良好,周围可见骨质融合(图2-3-4-18)。

经验与体会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寰枕畸形减压术后翻修(Chiari畸形合并颅底凹陷) 下一篇:寰枕畸形减压术后(枕骨缺损合并脊髓空洞)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