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介绍
患者,男性,62岁,农民,既往健康。因“外伤致左小腿肿痛1个月,反复发热半个月”于2009年3月24日入院。该患者1个月前被竹竿击中左小腿,出现皮肤裂伤、少量出血,伴肿胀疼痛,未诊治。半个月前肿痛加重,伴发热,体温37.0~39.0℃,当地医院予创口清创引流及抗炎(药物不详)等治疗,但体温反复。
体格检查:T 36.6℃,心律齐,心尖区可及4/6级收缩期杂音,左小腿前内侧见一长2cm创口,局部红肿,稍压痛,少许脓性分泌液,末梢血循可,其余查体无特殊。左胫腓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9.4 × 109/L,N 91%,Hb 96g/L;CRP 108.4mg/L,ESR 43mm/min;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病毒系列等基本正常;多次尿常规:红细胞(+~+++),蛋白(+~++)。
重要提示
1.男性患者,既往健康,急性发病,发病时有明确的外伤史。
2.针对明确的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但从未治愈提醒需要寻找其他感染灶。
3.患者入院查体时即有心脏杂音,这在无先天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男性属不正常现象,如能尽早循此线索查找,诊疗将更明确。
患者入院后考虑左小腿外伤伴感染,予创口清创换药及复方阿莫西林2.4g,每天2次静脉滴注抗感染等治疗。体温反复波动,最高40.4℃,伴畏寒、寒战,考虑可能存在急性骨髓炎,3月26日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5g,每8小时1次联合氧氟沙星0.5g,每日1次静脉滴注抗感染,但体温未见好转。
3月27日、3月28日两次血培养报告均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药敏相同,故考虑“左小腿感染,脓毒血症”,据药敏改氧氟沙星为去甲万古霉素0.5g,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此后患者体温有下降,一般情况好转,左下肢创口渐愈合,肿痛消失,无畏寒、寒战,但体温仍反复波动于38℃左右。考虑可能合并其他病原体或部位感染、深部脓肿等可能,查胸腹部CT示右肝后上段占位,右肾小结石,两胸腔少量积液。肝胆外科会诊后考虑左肝占位、肝脓肿或肝癌可能,但此后腹部增强CT及肝胆B超提示右肝后上段血管瘤,排除以上诊断。
因考虑患者一直存在心脏杂音,故检查超声心动(见图1、图2)提示二尖瓣后叶脱垂伴重度反流(腱索断裂可能),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可能,左心房、左心室增大,主动脉窦部扩张,主动脉轻度反流,中度肺动脉高压伴三尖瓣轻中度反流。此时考虑患者反复发热可能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再行食管超声提示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眼科会诊视网膜存在卵圆出血斑,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改变。两次心电图:①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前间壁异常Q波。②房扑呈3∶1房室传导,室性异位搏动。结合病史、血培养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明确。

图1 超声心动图

图2 超声心动图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先后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去甲万古霉素、头孢米诺等敏感抗生素抗感染,但体温仍未降至正常。4月24日改苯唑西林3.0g,每天1次联合庆大霉素80mg,每天3次静脉滴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之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血象、CRP渐恢复正常。两次血培养复查均阴性,心电图复查好转。1周后停庆大霉素,苯唑西林总疗程6周,治愈出院。
最终诊断: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后叶部分腱索断裂,二尖瓣后叶脱垂伴重度反流,左心房、左心室增大,阵发性心房扑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左小腿外伤伴感染;脓毒血症;轻度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