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破裂是指在分娩期或妊娠晚期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发生破裂,发生率为分娩总数的1/1000~1/16000。若未及时诊治可导致胎儿及产妇死亡,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梗阻性难产、瘢痕子宫、子宫收缩药物使用不当、产科手术损伤等是导致子宫破裂的常见原因,其中以梗阻性难产最为常见。子宫破裂按其发生原因分为自发性破裂、损伤性破裂,按其破裂部位分为子宫体部破裂、子宫下段破裂,按其破裂程度分为完全破裂(即子宫肌层及浆膜层全层裂开,子宫腔直接与腹腔相通)、不完全破裂(即子宫肌层全部或部分裂开,但浆膜层完整,宫腔与腹腔未相通)。
患者33岁,以“停经8个月,胎动3月余,腹痛20小时,加重1小时”为主诉于2009年12月25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9年5月15日,预产期2010年2月22日。入院前20小时大便后出现左下腹持续性钝痛,无放射及转移,无进行性加重,未诊治。入院前1小时打喷嚏后突然出现下腹剧烈疼痛,且迅速扩散至全腹,伴明显腹胀,自觉口渴,急诊入我院。 既往史:2008年2月行腹腔镜子宫多发肌瘤核除术,孕2产0,人工流产1次。 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120次/分,血压137/95mmHg,心率18次/分。急性痛苦面容,神清,四肢发凉,口唇苍白,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脐轮及左、右下腹见约1cm手术瘢痕,中下腹部压痛、肌紧张明显,反跳痛不明显。阴道流血少量,双下肢水肿,四肢活动良好。产科检查:纵产式腹型,宫高34cm,腹围115cm,胎心率106次/分。 辅助检查:产科彩超:双顶径8.8cm,股骨长6.6cm,胎心率71次/分,胎盘位于子宫前壁,成熟度Ⅰ级,厚约3cm,羊水深5.8cm,指数14。提示晚期妊娠,单胎,头位,胎儿心率慢。 血常规:白细胞:15.3×109/L,血红蛋白:104g/L,血细胞比容:30.4%,血小板:237×109/L。 入院诊断:1.孕2产0妊娠32周,LOA,瘢痕子宫妊娠;2.子宫破裂?;3.胎盘早剥?;4.胎儿宫内窘迫;5.失血性休克。 在抗休克同时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及开腹探查术,开腹后有大量的血液及血凝块(失血约3000ml),探查子宫,见子宫前壁左上部有约5cm×6cm破裂口,见胎盘组织脱出,于子宫体部向下稍延长切口,取出一女婴,体重2650g,身长46cm,头围32cm,胸围38cm,Apgar评分1分钟0分,5分钟5分(肤色2分,心率2分,喉反射1分)。再次探查子宫破裂口,肌壁菲薄,仅见浆膜组织,未见肌层组织,结肠紧密粘连于子宫破裂口上部,并见肠管裂伤约3.5cm,有少量粪块溢出。探查子宫后壁见约3cm×4cm的宫壁菲薄区,厚约0.1cm,肌壁断裂,浆膜层完整。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修补子宫后壁菲薄区。同时请外科行肠破裂修补术。术后给予补液、输血、抗感染、抑酸治疗,术后10日患者恢复较好,要求出院。
1.开放静脉通路,给予吸氧、抗休克、抗感染、对症治疗。
2.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及开腹探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