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2岁9个月。主因“发热、皮疹2天”于2013年9月26日收住我院儿科。
现病史 2天前患儿于凌晨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4℃,无寒战,无咳嗽、流涕,无气促、发绀等,遂至当地诊所就诊,治疗(具体不详)后仍反复发热。当日下午患儿开始出现红色皮疹,为针尖样,不突出表面,始为颜面部,后波及躯干、四肢。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8%、血红蛋白128g/L、血小板计数83×109/L,考虑“病毒疹”,给予抗感染、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无好转。1天前患儿出现部分皮疹伴脓点,伴手足肿胀、唇皲裂,无脱屑,患儿烦躁、哭闹增多,偶有气促、发绀。遂于当地医院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8.48×109/L、血红蛋白92g/L、血小板计数28×109/L。后至我院就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0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5%,血红蛋白99.80g/L,血小板计数21.00×109/L;C反应蛋白110.50mg/L;纤维蛋白原6.48g/L;总胆红素56.50μmol/L,直接胆红素47.30μmol/L,清蛋白30.5g/L,天冬氨酸转氨酶46U/L,钾3.220mmol/L,钠129.9mmol/L。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30.0U/L。门诊给予输注血小板、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营养心肌、降颅压、改善循环等治疗,复查总胆红素106.90μmol/L、直接胆红素94.40μmol/L、清蛋白26.7g/L、天冬氨酸转氨酶54U/L、钠130.7mmol/L。为进一步诊治,以“发热、皮疹查因”收住我院儿科。起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差,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平素健康状况良好。7个月时患“肺炎”,伴喘息,经住院治愈。1个月前因“房间隔缺损”在外院行介入封堵手术。口服头孢类药物可疑过敏。否认肝炎、麻疹、结核或其他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
个人史 新生儿期一般情况好。生长、发育良好。现与同龄儿无异。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家族史 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传染病、无遗传性疾病史。否认类似家族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8.8℃,脉搏117次/分,呼吸44次/分,血压122/85mmHg。神志嗜睡。颜面、躯干、四肢可见散在红色丘疹,部分顶部可见脓点,压之不褪色。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稍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未见脓性分泌物。颈部强直。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未及异常包块,肝肋下5cm,质中,边钝。手足肿胀,无脱屑,双下肢肢端凉,足趾末端瘀紫,足背动脉搏动较弱。
入院诊断 发热、皮疹查因;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低钾血症)。
患儿以发热、皮疹为主要表现,起病急、进展快,查体存在颈抵抗,考虑脓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行血培养、腰穿检查;有瘀斑、淤点,查血小板降低,必要时可行骨髓穿刺检查排除血液疾病;有手足硬肿、唇皲裂等表现,但患儿病程短,是否川崎病,可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明确;既往房间隔缺损,1个月前院外行介入封堵治疗,需注意是否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查血培养积极找病原菌,病情稳定后行超声心动图确诊或排除;暂不能排除颅内感染。入院后,给予抗感染、降颅压、护肝利胆以及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继续输注血小板、止血等支持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仍反复发热,无寒战,体格检查:皮肤轻度黄染,无新增皮下出血点,脓点消退;咽部稍充血,颈部抵抗;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未及异常包块,肝肋下3cm,质中,边钝;手足肿胀无消退,右侧耳郭局部皮肤黑紫,双足皮肤黑紫范围扩大,足趾皮肤明显变黑坏死,远端皮温凉,足背动脉搏动较弱。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35×109/L,红细胞计数3.06×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1%,血红蛋白87.60g/L,血小板计数65.20×109/L;C反应蛋白79.47mg/L;脑脊液潘氏试验(+),有核细胞总数70×106/L,多个核细胞百分比62%,葡萄糖2.48mmol/L,氯116.6mmol/L,蛋白579.4mg/L;凝血四项未见异常,D二聚体5638ng/ml;皮肤脓点及两次血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X线胸片可见炎症渗出改变。
根据患儿病史、病情变化,目前诊断:①脓毒血症;②化脓性脑膜炎;③多器官功能障碍;④支气管肺炎;⑤电解质紊乱;⑥考虑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建议病情稳定后行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感染方案,并给予改善微循环治疗。患儿仍有持续高热症状,适时腰穿行脑脊液检查及细菌培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0月8日,超声心动图:①各房室大小正常。②房间隔可见封堵器回声几乎覆盖整个房间隔,固定良好,房水平未探及残余过隔分流信号,未见封堵器影响二尖瓣活动与功能以及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右上肺静脉、冠状静脉血流;于左心房内探及一稍强回声团漂浮于封堵器左房面下端,大小约8mm×5mm;于右心房内探及两个绒絮状稍强回声团附着于封堵器右房面,大小分别为36mm×12mm、11mm×9mm,形态不规则、可变形,随心脏舒缩运动活动度大,右心房内较大团块随瓣膜启闭往返于三尖瓣口,未见阻碍三尖瓣口血流(图1)。③各瓣膜形态结构正常,启闭好,未见异常血流信号。结论: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1个月余复查,房水平未见残余过隔分流;封堵器左、右心房面赘生物形成。

图1 术前超声心动图
LA:左心房;LV:左心室;RA:右心房;RV:右心室;veg:赘生物;ASDO:房间隔缺损封堵器
目前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基本明确,心脏大量赘生物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给予加强抗感染治疗、保护器官功能,若感染仍无法控制则考虑手术治疗。患儿仍有高热,无寒战,无咳嗽、气促、发绀等;查体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下出血点,颈部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杂音,手足肿胀较前明显消退,右侧耳廓局部皮肤无黑紫,双足皮肤黑紫范围无扩大,足趾、足底皮肤明显变黑坏死,足背动脉搏动好。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70×109/L,红细胞计数3.19× 1012/L,中性粒细胞71%,血红蛋白95.00g/L,血小板计数190.00×109/L;C反应蛋白>192.00mg/L;脑脊液潘氏试验(±),有核细胞20×106/L,余正常;凝血功能正常; D二聚体2663ng/ml;X线胸片提示肺部炎症较前吸收好转。患儿目前诊断:①感染性心内膜炎;②脓毒血症;③化脓性脑膜炎;④支气管肺炎;⑤多器官功能障碍;⑥双足趾干性坏疽;⑦电解质紊乱。
患儿肺部感染好转,双足坏死边界局限,心肌酶、肝功能等已恢复正常范围,提示感染无进一步加重。抗感染治疗近3周,患儿仍反复发热,提示感染无法控制,考虑与心内膜炎有关,因心脏大量赘生物,有手术指征。患儿双足栓塞坏死考虑为细菌性血栓栓塞引起,为不可逆性,双足坏死边界明确,可考虑心脏手术后行双足清创术。继续抗感染,完善术前评估与准备。
手术治疗 10月21日,患儿行“封堵器取出、心房血栓及赘生物清除、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及心包粘连松解术”。术中见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左心房、右心房面周围大量赘生物及血栓,心内膜破坏,心肌间脂肪显露,左心房少量血栓形成。术后安返监护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术后5天转普通病房,此时患儿无发热,鼻导管给氧下未见气促、发绀等,生命体征平稳。体格检查:两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心脏杂音;腹软,无压痛,肝下界于肋下3cm可触及,质中,边钝;双足末端足趾干性坏疽范围无扩大,无渗出,足背动脉搏动好。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20×109/L,血红蛋白136.00g/L,血小板计数214.00×109/L;C反应蛋白18.71mg/L。经强力抗感染治疗、外科干预,目前患儿体温正常,复查肝功能、脑脊液检查均未见异常,炎性指标较前下降。
10月28日,复查超声心动图:各房室大小正常,心内异物(房间隔封堵器)已取出,心房、各瓣膜未探及异常回声附着;房间隔可见补片回声,房水平未探及残余分流(图2)。结论:左、右心房未探及异物和血栓回声,房间隔未探及残余分流。
继续原方案抗感染治疗,局部换药,动态监测炎症指标。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双足趾干性坏疽诊断明确,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毒素吸收可引起全身中毒反应,有手术指征,术前检查无绝对手术禁忌证。11月7日,行“双足趾坏死解脱、清创及负压吸引引流装置植入术”,术后安返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心房血栓、赘生物清除术后近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所见同10月28日结果。患儿抗感染治疗已约7周,术后血培养结果阴性,复查血培养并结合超声心动图报告调整抗感染方案。11月27日,患儿双足趾局部创面新鲜,肉芽生长好,部分跖骨仍裸露。相关检查未见明显手术禁忌证,手术闭合伤口时机成熟,予“双足清创、残端修整术”。术后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等治疗。12月5日,患儿病情好转,伤口愈合出院。

图2 术后超声心动图
LA:左心房;LV:左心室;RA:右心房;RV:右心室;AO:主动脉;MPA:主肺动脉;MR:二尖瓣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