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56岁。主因“间断胸背部憋胀2个月,加重15天”于2013年11月13日入院。
现病史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憋胀,与活动无明显关联,持续约15分钟,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就诊于当地医院,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给予保守治疗,住院期间仍发作胸部不适,含服硝酸脂类药物可缓解,病情平稳后出院。15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发胸背部憋胀,性质基本同前,含服硝酸脂类药物不缓解,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超声心动图:右冠窦占位性病变,19mm×9mm×13mm;冠心病、下壁心肌梗死,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给予抗凝、扩张冠状动脉、调脂等药物治疗,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天前患者感胸闷突发意识丧失,心电监测示室颤,立即行心外按压、电除颤,患者意识转清、恢复窦性心律,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下后壁、前壁心尖部呈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考虑患者病情复杂,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近期患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
个人史 原籍出生,无外地久居史。生活较规律,无缺乏体力活动等不健康生活习惯。否认烟酒嗜好。
家族史 否认冠心病早发家族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体温37.0℃,脉搏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0/80mmHg。神清,精神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6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轻度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5.21×109/L,中性粒细胞占46.9%,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计数202×109/L。尿常规:潜血(+)、白细胞(++)。凝血分析正常。生化检查:总胆固醇2.20mmol/L,甘油三酯0.6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88mmol/L,血糖12.65mmol/L,肝、肾功能正常,肌红蛋白0.186ng/ml,CK-MB 1.4ng/ ml,肌钙蛋白I 0.186ng/ml,K+3.86mmol/L,Na+148.4mmol/L,Cl-117.3mmol/L。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下壁心肌梗死 (图1)。X线胸片示左心室略大,右下肺陈旧性病变。

图1 入院心电图
Ⅲ、aVF导联见Q波,Ⅱ、Ⅲ、aVF和V2~V6导联T波倒置
心脏CT冠状动脉造影(11月18日):左、右冠状动脉起源未见异常,冠状动脉分布呈右冠状动脉优势型;左主干未见明显斑块、管腔狭窄;前降支近段局限性管壁稍厚、无明显管腔狭窄,中远段未见明显斑块、管腔狭窄,第一对角支显影良好;回旋支近段局限性管壁稍厚、无明显管腔狭窄,远段未见明显斑块、管腔狭窄,左缘支显影良好;右冠状动脉近中段局部管壁稍厚、无明显管腔狭窄,远段未见明显斑块、管腔狭窄;后侧支、右缘支、后降支显影良好,未见斑块、管腔狭窄;增强扫描可见主动脉瓣区不规则斑片状低密度影,心脏收缩期见病灶偏向右冠窦;未见心肌异常增厚,无局限性膨出,心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扫描范围内可见右肺中叶条片影、内见支气管气像,右肺上叶斑片模糊影。
11月19日,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右冠瓣可见一个中低回声团块附着,大小约1.2cm×0.7cm,回声欠均,似有短蒂与右冠瓣相连,随心动周期活动幅度较大,其内未见血流信号;左心室下后壁、前壁心尖部呈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图2)。

图2 入院超声心动图
动脉短轴切面 (A)、左心室长轴切面 (B)、剑下主动脉短轴切面 (C)均可见肿物位于右冠窦 (箭头所示)
临床诊断 ①乳头状纤维弹力瘤。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界不大,窦性心律,心功能Ⅰ级 (Killip分级)。③高血压病。
11月20日,行开胸手术。术中经主动脉切口探查:左、右冠状动脉开口正常;主动脉瓣为三叶瓣,右冠瓣瓣尖见绒毛样肿物,直径约2cm,蒂宽约5mm,与右冠瓣瓣尖相连。术者彻底切除肿物,完整保留右冠瓣。主动脉瓣右冠瓣活检组织术后病理:呈乳头状生长,表面被覆单层内皮细胞,间质玻璃样变、黏液变性;免疫组化染色:CK (-),Calretinin(-),CK5/6(-),CD34(+),Ki-67(-);综上符合乳头状纤维弹力瘤,大小1.5cm×1cm×0.5cm(图3)。
术后当日复查X线胸片:开胸术后,右下肺陈旧性病变,心影饱满。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下后壁、前壁心尖部呈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

图3 右冠瓣活检组织术后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