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78岁,山东泰安人。
主诉:慢性腹痛伴发热20余天,加重9天。
现病史:患者于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痛,无恶心、呕吐,无泛酸、嗳气,伴腹胀,发热、体温达38.2℃,感乏力,同时出现大便变形,大便次数稍增多,每天3~4次,无下坠感,自行口服黄连素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9天前上述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血常规:Hb 141g/L,WBC 5.6×109/L,N 75%。门诊以“腹痛原因待查”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饭量减退,睡眠可,神志清,精神好,无腰痛,小便正常,大便如上述。近半年体重下降约3kg。
既往史:患者3月前患心肌梗死,给予支架介入治疗。
家族史和个人史:无特殊。
初步分析:首先考虑第一个可能诊断:乙状结肠癌。由于乙状结肠腔狭小,而且左半结肠的粪便已成固体,因此左侧结肠癌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肠梗阻或顽固性便秘。腹胀、腹痛、腹鸣较明显。癌肿溃破可使大便表面粘附血液和黏液,有时便鲜血。早期常易误诊为单纯性便秘。
第二个可能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初期症状较轻,粪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可呈糊状软便。多有左下腹局限腹痛。时常有消化不良表现,如厌食、饱胀、嗳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急性暴发型重症患者可出现发热、水电解质失衡、维生素、蛋白质丢失、贫血、体重下降等。
乙状结肠癌和溃疡性结肠炎属于左下腹痛常见病因,肠道准备后应行肠镜检查,但患者因3月前患心肌梗死而拒绝行肠镜检查,只能行影像学检查,CT和B超提示左侧结肠壁不规则增厚,压迫左侧输尿管并致轻度积水。待进一步行钡剂灌肠检查。
入院3天后突发腹部剧痛,考虑肠穿孔、急性腹膜炎。查体:T 39~40℃,BP 106/67mmHg,P 120~130次/分,R 30次/分,血常规:Hb 133g/L,WBC 5.9×109/L,N 94%。立即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肠穿孔部位位于乙状结肠中段,大小约5cm×3cm,盆腔有大量粪便,穿孔处与后腹壁粘连成团,左侧输尿管受压,部分腹膜呈黑色,双侧膈下及肠间有脓性液体约600ml,肠间有较多脓苔、粘连,考虑已穿孔数天。探查小肠有两处暗红、肠壁增厚,升结肠有一处,以为粘连导致,未予处理。穿孔处肠管切除送检,近侧结肠造口,远侧封闭。彻底清理腹腔,双膈下及盆腔放置引流管4根。手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生长激素、抗生素、血液滤过等治疗,腹腔引流液清澈,量约500ml/天。患者呼吸功能恢复较慢,3天后停止用呼吸机,第5天患者体温再次升高到39℃以上,腹痛加剧,腹腔引流液增多,一处呈淡绿色,一处混浊并有食物残渣。血常规:Hb 101g/L,WBC 2.2×109/L,N 73%,PLT 36×109/L。患者有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征象,考虑再发穿孔,拟再次手术,家属及患者均拒绝再次手术。2天后患者死亡。病理诊断:结肠NK/T细胞淋巴瘤,CD45RO(+),CD3(+),CD56(+),CD20(-),TIA(+)(图1)。

图1 肠道NK/T细胞淋巴瘤HE×400
最后诊断:结肠NK/T细胞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