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43岁,广州人,公务员。
主诉:上腹不适4月余。
现病史: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疼痛,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重,与进食无明显相关性,未放射到背部,不伴恶心呕吐,无黑便呕血。4个月内体重下降约5kg。2008年7月来我院就诊,门诊医生查看患者:体格检查PS 0分,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全腹部未及明显包块。肛门指检:入肛7cm未及明显占位,肠腔光滑,无触痛,指套退出无血染。门诊医生给予血常规,生化常规和胃镜检查。检查结果提示:中度正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80g/L,白蛋白偏低,为31g/L,胃镜下发现胃小弯处溃疡型占位,约5cm×4cm,质脆,触之易出血,内镜下活检病理为“低分化腺癌”。为明确临床分期,门诊医生再予完善全身CT检查结果提示:胃壁增厚,胃小弯处淋巴结肿大,融合(图1 A、B和C)。余部位未见明显占位。超声内镜检查提示肿瘤浸润至浆膜层。门诊诊断为胃低分化腺癌,局部晚期,cT3N2M0 ⅢA期。

图1 治疗前后胸部CT增强扫描比较。2008-7-12初诊时胸部CT增强扫描(A-C);2008-11-5三程化疗后复查CT(D-F)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及结核病史,无其他手术史及外伤史,无输血史。
个人史:月经规律,已婚,育有1女,配偶及女儿均体健。
家族史:无特殊。
初步分析:患者病理诊断明确。下一步治疗的计划是先给予手术还是新辅助化疗?患者前来胃癌单病种专家门诊咨询。患者初诊时为进展期胃癌,cT3N2M0 ⅢA期,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能根治胃癌的手段,但仅局限于Ⅰ期胃癌患者。对于初诊即为进展期的胃癌患者,是选择直接手术还是先进行新辅助治疗?若考虑新辅助治疗是采用新辅助化疗还是新辅助放化疗?这些问题是近年研究的热点。胃癌的新辅助化疗,主要目的是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进行体内药敏检测、为术后辅助化疗筛选合适有效的方案。对于胃癌的新辅助化疗,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较少,MAGIC研究纳入了500名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围术期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围术期化疗组在术前和术后均接受ECF方案化疗3个周期,结果显示围术期化疗可使患者5年生存率从23%提高到36%。基于该项研究的结果,2007年起NCCN指南将胃癌新辅助化疗列为T2及以上和(或)淋巴结转移患者可选择治疗方式的Ⅰ级证据。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参考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经验,早期多以5-FU和DDP为主要用药,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的出现以及支持治疗手段的进步,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卡培他滨和S-1等药物为胃癌新辅助化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考虑患者病变较广泛,直接手术创伤大,经我院胃癌单病种会诊(外科、放疗科、内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相关科室联合会诊)后决定先行新辅助化疗。患者PS可,血常规和心肺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初步评估其对化疗的耐受能力较强,遂于2008-09-01、2008-09-23、2008-10-22行TOX方案(力朴素175mg/m2d1,乐沙定100mg/m2d1,希罗达1700mg/m2d1-7)化疗3疗程,其中第2疗程化疗后因出现Ⅲ度白细胞下降,持续时间为1周,无发热;第3疗程化疗剂量稍作调整(乐沙定和力朴素剂量均下调25%,希罗达剂量不变),3程化疗后复查CT显示胃壁病变范围变小,厚度变薄(图25-1D、E和F),胃小弯处淋巴结缩小,疗效评价为PR(Partial response,PR)后于2008-11-28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为胃溃疡型肿物,约2cm×1cm,镜下符合胃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累及胃壁深肌层,18枚淋巴结检查均未见阳性,分期:yPT2N0M0 IB期。术后患者恢复快,体重增加约3kg。患者新辅助化疗时对TOX敏感,获得PR的疗效,且耐受良好,术后辅助化疗仍采用TOX方案。患者于2008-12-22、2009-01-13和2009-02-03再行TOX方案化疗3程。化疗后出现Ⅲ度呕吐和Ⅱ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对症治疗后好转。现定期随访中。
最后诊断:胃低分化腺癌,局部晚期,cT3N2M0 ⅢA期。
患者痊愈出院,每3个月返院复查血常规,生化常规和癌胚抗原,CA19-9,每6个月复查胸腹盆腔CT,截止2010年8月,患者无复发征象。偶诉有泛酸,嗳气,口服制酸药可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