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抽动障碍
病例 抽动障碍
案例诊断
抽动障碍
病例相关理论知识

抽动障碍(Ticdisorders)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疾病。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资料显示:约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慢性抽动障碍在儿童少年期的患病率为1%~2%,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05%~3%。男性学龄儿童患病危险性最高,男女性患病比率为3∶1~4∶1。

1.病因

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交互的作用共同造成的。

(1)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全。家系调查发现10%~60%患者存在阳性家族史,双生子研究证实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75%~90%)明显高于单卵双生子(20%),此外,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中,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和强迫症之间存在的一定遗传负荷。

(2)神经生化因素

该障碍与神经生化因素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且尚无最后定论。患儿可能存在以下异常:①多巴胺活动过度或受体超敏:多巴胺假说认为Tourette综合征与多巴胺过度释放或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的超敏有关;②苍白球等部位谷氨酸水平增高:兴奋性谷氨酸和多巴胺系统间相互作用,加重抽动症状;③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本病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亢进有关,其依据是应激情况下抽动症状加重,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水平增高,降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活性的药物对本病有治疗效果;④5-羟色胺水平降低:5-HT假说的依据是Tourette综合征患者色氨酸羟化酶活性低下,40%患者对5-HT再摄取抑制剂有效;⑤乙酰胆碱不足,活性降低:中脑部位黑质-纹状体中的多巴胺与乙酰胆碱的功能失衡,表现出多巴胺功能的活动过度,诱发抽动的发生;⑥γ-氨基丁酸抑制功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中很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当其功能降低,表现出兴奋性神经递质功能亢进的表现;⑦基底节和下丘脑强啡肽功能障碍。

(3)脑器质性因素

部分患儿存在头颅CT的异常,如脑萎缩;有些患儿存在左侧基底节缩小及胼胝体减小,提示患儿可能存在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通路的异常和脑的偏侧化异常;50%~60%的该障碍患儿存在非特异脑电图异常。

(4)社会心理因素

应激可诱发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发生该障碍。儿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遇到的各种应激因素,或者能引起儿童紧张、焦虑情绪的原因都可能诱发抽动症状,各种类型的抽动障碍都可能在应激或焦虑的影响下加重。如家庭教养过于严厉,过分干涉,儿童期受虐,被忽视,可能促使本症的发生。

(5)其他

研究报道继发于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可能导致Tourette综合征。部分患者有围产期并发症,如产伤、窒息、早产、出生低体重,也有少数有头部外伤史。药物如中枢兴奋剂、抗精神病药也可诱发该障碍。

2.临床表现

(1)短暂性抽动障碍

为最常见亚型。该障碍多起病于3~10岁,其中4~7岁为最多,但也可早到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简单运动抽动,通常限于某一部位,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群发生运动或发声抽动,首发于头面部者最多,如眨眼、耸鼻、皱额、张口、侧视、摇头、斜颈、耸肩、扮鬼脸或头部抽动等。少数表现为简单的发声抽动症状,如清嗓、咳嗽、吼叫、嗤鼻、犬叫或“啊”、“呀”等单调的声音。在4~7岁儿童最常见,男性较女性为多。抽动症状在一天内多次发生,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1年。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该障碍通常起病于儿童早期。以简单或复杂运动抽动最为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少数患者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发声抽动,一般不会同时存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抽动部位除头面部、颈部和肩部肌群外,还常发生在上下肢或躯干肌群,且症状表现形式一般持久不变。某些患者的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在病程中交替出现。发作的间歇期不会超过2个月。慢性抽动障碍病程持续,往往超过1年以上。有些患者可持续数年甚至终身。

(3)Tourette综合征

又称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为抽动障碍中最为严重的一型。一般起病于2~15岁,平均起病年龄为7岁。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该障碍症状一般起始于眼、面部单一运动抽动,时有时无,以后逐渐发展到颈部、肩部、肢体、躯干的抽动,并持续存在。抽动形式也从简单到复杂,最后出现秽语。通常发声抽动症状较运动抽动症状晚1~2年出现,多为简单发声抽动,复杂发声抽动较少,其中约30%出现秽语症或亵渎行为。多数患者每天都有抽动发生,少数患者的抽动呈间断性,但发作的间歇期不会超过2个月。Tourette综合征也常伴行为障碍。部分患儿伴有情绪障碍(30%~40%)、注意缺陷行为障碍(约50%)、模仿言语、模仿动作、学习困难、攻击行为、自伤行为。发作时尖叫、冲撞墙壁,威胁、攻击他人,个别患儿出现不正常的性行为或猥亵行为。该障碍症状累及部位多,病程持续迁延,次数频繁,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很大。

3.诊断要点

(1)短暂性抽动障碍(抽动症)诊断标准(CCMD-3)

1)有单个或多个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常表现为眨眼、扮鬼脸或头部抽动等简单抽动;

2)抽动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2周,但不超过12个月,某些患儿的抽动只有单次发作,另一些可在数月内交替发作;

3)18岁前起病,以4~7岁儿童最常见;

4)不是由于Tourette综合征、小舞蹈病、药物或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所致。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诊断标准(CCMD-3)

1)不自主运动抽动或发声,可以不同时存在,常1天发生多次,可每天或间断出现;

2)在1年中没有持续2个月以上的缓解期;

3)18岁前起病,至少已持续1年;

4)不是由于Tourette综合征、小舞蹈病、药物或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所致。

(3)Tourette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诊断标准(CCMD-3)

1)症状标准:表现为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多为复杂性抽动,两者多同时出现。抽动可在短时间内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

2)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

3)病程标准:18岁前起病,症状可延续至成年,抽动几乎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1年以上,或间断发生,且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

4)排除标准: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不自主抽动和发声。

(4)其他或待分类的抽动障碍:指符合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但不能明确特定的亚型不,提倡使用本诊断。

4.治疗

及时的综合治疗为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对短暂性抽动障碍或症状较轻者可仅采用心理治疗。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或抽动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者,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若患者因心理因素起病,则应积极去除心理因素。

(1)药物治疗原则

①首选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调整药量至疗效最佳且不良反应最小为止。在治疗早期因为患者对治疗效果与副作用均敏感。多数研究者建议,应选用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物。增加剂量时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对于轻或中等程度的抽动障碍患者,首选新型抗精神病药、可乐定等,对临床症状重的患者首选氟哌啶醇和匹莫齐特等。②遵循个体化原则。③联合用药:当使用单一药物仅部分症状获得改善,或抽动障碍伴有相关行为障碍时,可考虑联合用药。对重症患者单一用药往往疗效不佳,只有采用联合用药才能有效控制症状。④维持治疗: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维持治疗时间一般在6个月至2年,或更长时间,停药过早易导致症状复发。维持治疗量一般为常规治疗量的1/2~2/3。⑤停药:若抽动障碍儿童对药物反应良好,症状得到充分控制,且不良反应较小,则考虑治疗1~1.5年后,在减量的基础上逐渐停药。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恢复用药或加大药量。

(2)药物治疗

①对于严重的抽动障碍儿童,早期应用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综合治疗成功的基础。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有:(a)氟哌啶醇:有效率60%~90%。首次剂量0.5~1mg,每天1~2次,观察3~7天若副反应不明显,且效果欠佳则增加剂量。在加量过程中应根据治疗效果和副反应调整剂量。治疗剂量范围1~10mg/d。药物主要有镇静和锥体外系副作用。(b)硫必利(又称泰必利):有效率约76%~87%,其特点是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少,适用于7岁以上患者。常用剂量50~100mg,每日2~3次。常见副作用为嗜睡、乏力、头昏、胃肠道不适、兴奋、失眠等。(c)哌咪清(又称匹莫齐特):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文献报道对于伴发多动症者的疗效优于氟哌啶醇。首次剂量0.5~1mg,每天1~2次,观察3~7天若不良反应不明显,且效果欠佳时可增加剂量。常用剂量为1~12mg/d。副反应较轻微,以锥体外系副反应常见。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在用药前及治疗过程中应做心电图检查。(d)硝西泮等。近几年,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等用于治疗抽动障碍。②对于难治性病例,近年来除抗精神病药以外,作用于中枢a2受体的药物可乐定: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刺激突触前α受体,从而反馈性抑制中枢蓝斑区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和释放,降低去甲肾上腺素能活性,减轻抽动症状,可作为较轻型,特别是年龄较小的病例的首选药;该药对大约40%的Tourette综合征患儿有效,而对运动性抽动的效果似乎更好一些,治疗过程中极少数的症状可能短暂性加重,但继续用药症状却能逐渐改善。对合并多动症,或因使用中枢兴奋剂治疗多动症而诱发抽动症状者首选此药。口服制剂0.1mg/片,开始剂量每日0.05mg,分2~3次服用。常用剂量每日0.05~0.075mg,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度镇静、疲倦、口干、低血压、头晕或易激惹,属于一过性反应。有心脏疾病者可出现心律失常或加重心律失常。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电图。另外,采用丙戊酸钠合并氟哌啶醇联合用药治疗难治性Tourette综合征,疗效肯定,副反应相对较轻,为Tourette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③治疗难治性病例共患的强迫、多动、焦虑、抑郁、自伤和冲动伤人症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成为抽动障碍治疗的又一难题。一般多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抗抑郁剂和(或)抗焦虑药物联合治疗。

(3)心理治疗

应加强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家庭治疗,从而帮助患儿和家长正确认识该障碍,提高家长对该疾病的认识,告诉家长,抽动症状是不可控制的,并非孩子有意所为,千万不可因此责备或惩罚他们。对于学龄儿童,还必须向其老师讲解有关的医疗知识,对患儿应更加爱护,并提醒同学们不要因患儿的怪异动作而哄笑、讥讽、嘲弄,正确看待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如同学的耻笑等)。要主动与患儿接触,帮助其解决由于疾病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上的不便。当患儿在学习上有所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尽量消除环境中对患儿症状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改善患儿情绪,增强患儿自信。另外,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等对治疗该障碍也有一定帮助。鼓励患儿参加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同时要防止过度兴奋、紧张和疲劳,避免诱发或加重该障碍。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8岁,小学2年级学生。因“不自主眨眼睛、发出屏气声一年,加重一个月”就诊。一年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眨眼睛,眨眼频率增多,有同学给他起绰号称“老挤”,发出屏气声,渐出现抽鼻子,不自主地清嗓子,眨眼、抽鼻,在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加重,半年来出现清喉咙,起初声音较少,后来越来越响亮,无法自控,1个月前开始不自主扭颈、耸肩、点头和频繁眨眼,喉部屏气声,有时发出叫喊声。在课堂上也无法克制,为此十分苦恼和自责。入睡后症状消失。起病以来无抽搐,EEG示轻度异常脑电图。躯体检查无其他阳性发现。

提问1:此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1.精神发育迟滞;

2.儿童孤独症;

3.Tourette综合征;

4.癫痫;

5.ADHD;

6.癔症

提问2:若患儿诊断“Tourette综合征”,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1.为一组原因未明的运动障碍;

2.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

3.本病多发生在青春期;

4.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5.告诉同学,尽量远离患者,避免传染;

6.间歇性病程,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不大;

7.成人中男女之比为3∶1。

提问3:下列关于Tourette综合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1.症状常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中心到外周,由上到下;

2.抽动和突然的冲动性动作可同时存在,表现为奇特的姿势和动作;

3.患者均有伴随秽语症或猥亵行为;

4.严重者有自伤行为;

5.相当比例的患儿伴有活动过度、学习困难及情绪障碍;

6.发作间隙期一般均大于2个月。

提问4:就本例而言,可以选择的药物有哪些?

1.氟哌啶醇

2.泰必利

3.氯硝西泮注射液

4.苯胺咪唑啉

5.利培酮

6.氯米帕明

提问5:关于该患者,可以采用哪些心理治疗?

1.家庭治疗;

2.认知疗法;

3.习惯逆转训练;

4.厌恶疗法;

5.冲击疗法;

6.抽动时,适当微弱电流予以刺激。

诊疗及解题思路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合并品行障碍 下一篇:病例 精神障碍诊疗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