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分裂样人格障碍
病例 分裂样人格障碍
案例诊断
分裂样人格障碍
病例相关理论知识

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分裂样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和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

1.流行病学

1975年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罗逊特指出这种类型的人约占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于女性。我国上海市的调查资料显示,分裂样人格障碍占人格障碍总数的29%左右,接近1/3。

2.病因学

(1)心理社会因素: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人类个体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终日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样人格。

(2)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性格。一些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情绪反应与行为方式,都是儿童生长过程中习得的,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巩固下来。另外,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及扭曲的价值观念对人格障碍形成的消极作用不可忽视,在这种环境下,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缺乏亲情感,促使该人格的形成,因此,社会环境对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影响。

3.临床表现

(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喜欢独自活动,回避社交,离群独处,我行我素而自得其乐;

(2)缺乏亲密朋友或信任感,同时缺乏发展这种关系和友谊的欲望;

(3)缺乏热情和温柔体贴,缺乏热情或幽默,对人冷漠,缺乏情感体验,对于批评与表扬及别人对他的看法等漠不关心,他们也不能体验到任何强烈的情感,如愤怒、悲哀或高兴;

(4)常不修边幅、服饰奇特、行为怪异,其行为不合时宜,不符合当时当地风俗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5)言语结构松散、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思不清楚,但并非智能障碍或文化程度受限所致;

(6)爱幻想或有奇异信念(如相信特异功能、第六感觉等),有时思考一些在旁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如太阳为什么要从东方升起,人为什么没有尾巴等,有些人在从事抽象思维的领域可有成就;

(7)可有牵连、猜疑、偏执观念,或奇异感知体验,如一过性错觉或幻觉等不寻常的知觉体验。

(8)这些人通常在职业上尚能充分尽责,因此并不完全脱离现实。

4.诊断

(1)CCMD-3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淡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①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人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②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③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④缺乏愉快感;⑤缺乏亲密的信任的人际关系;⑥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⑦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考虑年龄)。

(2)DSM-Ⅳ分裂型诊断标准

1)与社交关系普遍脱离,在人际交流场合表情有限,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多种多样,表现出以下4项以上:①既不想要,实际上也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包括作为家庭之一员;②常常选择独自活动;③很少有兴趣与他人发生性行为;④除了有一级亲属以外,没有亲密的或者知心的朋友;⑤很少对娱乐活动感到乐趣;⑥对了表扬或者批评都显得无所谓;⑦情绪淡漠或者感情平淡。

2)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者某种普遍性发育障碍,也不是由于一般身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反应

5.治疗

(1)治疗目标

是要纠正孤独离群性、情感淡漠和与周围环境的分离性。

1)社交训练法

旨在纠正孤独不合群性,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提高认知能力,懂得孤独不合群、严重内向的危害,自觉投入心理训练;②制定社交训练评分表,自我评分,每天小结,每周总结;③评分计算和奖励措施,一般以奖励表扬为主,对每一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并给予强化,以鼓励其自信心,这一点很重要。奖励方式通常可采用现金、代币、赠送喜爱的生活学习用品、允许定期外出旅游等等。切忌因为无进步或进步微小而批评责备,以免造成患者心理反感和对自己丧失信心。

2)兴趣培养法

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而给予优先注意的认识倾向,并具有向往的良好情感。因此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体做法如下:①提高认知:要求本人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标。应使其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是一种情趣无穷的愉快旅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像欣赏宇宙万物那样,每时每刻都在奇趣欢乐的道路上旅行,这样才能充满生活乐趣和前进的活力。②社会实践: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接受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③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内容有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

3)药物治疗

一般而言药物治疗难以改变人格结构,若出现异常情绪或行为反应时,可少量用使用药物辅助对症治疗,鉴于远期效果尚不肯定,一般不主张长期应用和常规使用。

病例摘要

就诊者张某,男性,24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自入大学以来,从不和宿舍同学一起聊天、谈话,也很少见有同学、老乡来找他,因此,同学们都背后给其绰号“孤独者”。他终日离群独处,冥思苦想,偶尔交谈亦不能与人合拍。平素不修边幅、服饰奇特。待人冷漠近一个月,经常不上课,不听老师的规劝,外出去找气功大师传授“功法”,回来时早晚面壁练功,搅得同学都非常反感,而他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室友多次劝说后,有攻击同学的倾向,同学们觉得他行为有点怪怪的,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和作息。

提问1:需要进一步了解该患者哪些病史尤为重要?

1.心理社会应激史;

2.生长发育史;

3.既往学习、工作情况;

4.家族史既往躯体疾病史;

5.早年的人格特点;

6.脑外伤史。

提示:

提示:家长反映自上幼儿园以来对小朋友冷漠,缺乏热情,对老师的批评或表扬都无动于衷,别人对他的看法等漠不关心。

提问2:若患者诊断为人格障碍,其属于哪类人格障碍?

1.强迫型人格障碍;

2.焦虑型人格障碍;

3.分裂样人格障碍;

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5.冲动型人格障碍;

6.表演型人格障碍;

7.偏执型人格障碍。

提问3:以下哪些不是该类患者的常见表现?

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回避社交,离群独处;

2.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

3.常不修边幅、服饰奇特、行为怪异;

4.自我中心,强求别人满足其需要或意愿,不如意时则表现强烈不满;

5.爱幻想或有奇异信念;

6.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心胸狭窄;

7.对人冷漠,缺乏情感体验;

提问4:该患者目前不必要的处理措施是?

1.立即联系父母,住精神科病房治疗;

2.联系患者父母,补充既往情况;

3.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4.给予心理治疗;

5.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可以服用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

6.采用保护带,约束其行为。

提问5.若出现下述哪些情况,则可采用精神病药予以治疗?

1.攻击行为;

2.情绪不稳定;

3.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4.焦虑;

5.对人冷漠;

6.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心。

诊疗及解题思路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偏执型人格障碍 下一篇:病例 表演型人格障碍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