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及炎症性疾病。对于大众来说,这是个经常从媒体和网络中看到的词。看到这三个字,有些人会觉得恐惧,但更多的人可能觉得它离自己很远。
艾滋病离我们很远吗?其实并不远。全球目前约有3670万艾滋病感染者。在我国,目前平均每10000人中约有8位艾滋病感染者;此外,还有大约1/3的感染者不清楚自己的感染状态。
过去的5年里,在我们所熟知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条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中,性传播已经一跃成为我国新发艾滋病的感染途径第一名,尤其是在我国男男同性人群中已经呈现高流行态势。15~24岁在校青年学生的HIV感染率正以每年25%~30%的水平递增。除青年人群外,我国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HIV感染率也在持续增长。这两个高增长人群虽然年龄层次迥异,但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相关知识、保护意识淡薄。
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三条,即性接触、血液(静脉吸毒)传播,以及发生在孕期和围生期的母婴传播。HIV存在于感染者的各种体液当中,但是病毒本身非常脆弱,一旦离开人体生存能力基本为零。
咳嗽、打喷嚏会不会传播艾滋病?不会。唾液中的HIV数量很少,且一旦暴露在空气中会很快丧失活性,存活时间不会超过几分钟。此外,完整的呼吸道和皮肤可以确保人体的绝对安全。
废弃针头会不会传播艾滋病?不会。尽管在废弃的血液制品中HIV的存活时间稍长,但要使HIV保持活性的条件极为严苛,普通外界环境几乎无法实现。因此,通过废弃血液制品传播感染的概率基本为零。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例因为被废弃的针头或锐器扎伤而感染艾滋病的实例。不过,共用针头注射可是另外一回事。
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不会。HIV迄今只能在人类和黑猩猩体内存活,在蚊虫体内无法存活。此外,像感染者的唾液、眼泪等体液中虽然也含有一定数量的HIV,但根本达不到进行有效感染所需要的病毒量,因而经由它们传播感染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对于普通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与HIV感染者相处,共同工作、学习和日常礼节性接触,包括拥抱、礼节性接吻、同桌吃饭、接触公共物品、在公共泳池里游泳,不会有任何感染HIV的风险。只有当与HIV感染者发生了“有效的”体液交换时,才有可能发生感染。
预防艾滋病,自我防护意识最重要。但是,万一真的主动或者被动地出现了可能的暴露,应该怎么办呢?
HIV感染初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少部分人在最初的几周内会出现低热、乏力、淋巴结增大等与普通病毒感染相似的不适,而且往往是一过性的。如果发生了可疑的感染暴露或者暴露后出现了类似的症状,需要警惕有无HIV感染的可能性。
人体在感染HIV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足够量的病毒抗体;因此对于普通抗体检测而言,存在感染后的窗口期,也就是感染后暂时无法检测到抗体的时期。窗口期的长短取决于每个人自身免疫系统的反应,也与使用检测试剂的灵敏度有关。我国目前常用的艾滋病抗体初筛检测试验,在感染后2~4周就可以出现阳性结果。对于个体而言,窗口期可能有长有短,但如果在可疑暴露后3个月时检测结果仍为阴性,就说明几乎没有感染的可能,不再需要反复检测了。
如果高度怀疑HIV感染,在窗口期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确诊呢?有,直接检测血液最早可以在感染后3~5天发现病毒的踪迹,如果再结合血液中T细胞检查结果,可以实现早期诊断,进而及时治疗。
迄今为止,艾滋病还不能被治愈,也没有有效的疫苗,这也是很多人谈“艾”色变的原因。HIV侵犯的主要目标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指挥官”—CD4 T淋巴细胞,如果疾病发现晚,确实会很快出现病情进展和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各种感染,死亡率很高。不过,经过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目前的抗病毒药物有效、安全,已经能够彻底把病毒打压得抬不起头来,成功地将艾滋病从过去的绝症转变为一种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简单地说,艾滋病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疾病一样,通过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毒的复制、延缓病情进展。
艾滋病感染者经过正规、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完全可以达到和普通非感染人群一样的生活状态,仍然可以拥有自己的工作、婚姻、家庭甚至下一代。如果疾病早期及时治疗、不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预期寿命几乎与普通人群不相上下,生活质量甚至会超过其他很多慢性疾病患者。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终身按时服药、定期就诊复查和监测。
随着越来越多艾滋病感染者接受治疗、寿命延长,他们也有可能出现一些与艾滋病没有直接关系的慢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病、慢性肝病、肠道肿瘤等。与普通非感染人群相比,艾滋病感染者出现这些疾病的风险会更高。科学家们已经证实,这些疾病的发生与HIV同样脱不了干系。即使是经过治疗后长期被打压的病毒,仍然会让感染者的身体处在慢性炎症状态中,导致各种其他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因此,很多艾滋病感染者不仅需要感染科医务人员的照顾,还有可能需要其他科室医务人员的帮助。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协和人说健康(增订本)》
主 编:马超,金涛
ISBN:978-7-117-32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