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神农本草经》中说它可以治疗“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等。麦冬,叶子纤长像韭菜,会开出淡紫色的细小花穗,入药用的是它的黄白色块根。古人对于凌冬不凋的植物都很有好感,麦冬便是其中的一种。它的块根存储了丰富的养分,在冬季其他植物都变得干瘪瘪的时候,麦冬的叶子反而越发滋润,光可鉴人,因此便具备“滋阴”的功效。麦冬的根也很有特点,每一个小块根上都有丰富的分支连到其他根部,整个根部就像一盘被网状丝线串起来的珠子,从这点上看,显然它也很善于将“阴分”输送到其他的脏腑。古人见麦冬色黄,认为它以入胃为主,在补充胃阴的同时,麦冬也善于协助脾胃将阴分输送给心肺,故同时又有养肺阴的功效。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麦冬能养阴润肺,因此,在咽干咽痛的时候会泡上一点麦冬水喝,然而麦冬滋养胃阴的特性则鲜为人知。人们常把“脾”和“胃”一并提起,其实两者的特点还不尽相同,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土喜燥恶湿,胃土喜湿恶燥”,意思是脾更喜欢“干燥”,因为水湿太多会不利于脾发挥“输送精微”的功能,而胃则刚好相反,它在接触食物的过程喜欢有充足的“水分”进行滋润,这样才能更好地收纳消化。胃阴虚的人,常常很容易觉得饿,但真到了吃饭的时候胃口又不是特别好,偏好于吃些汤水多的东西,也容易出现口干、大便干、舌红干裂少苔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胃中津液不足的表现。麦冬甘甜柔润,甜中微微带苦,在滋养的同时又有降胃的作用,因此特别适合治疗胃阴虚。
掌握了麦冬滋胃阴,降胃火的特性,遇到一些火热症状,自然就会想到麦冬。对于经常喝酒、熬夜、吃火锅后耗伤了身体的阴分,导致鼻子出血的,也可以用麦冬治疗,如果配上生地黄,效果会更好。在中医古籍《济生方》中便有一个偏方是用这两味药治疗鼻血。但要注意的是,麦冬本身是用于滋阴的,它的清火之性远远比不上黄连这些苦寒药强。因此,要是“火势”比较大,光“泼水”是没有用的,还要用上一些更凉更重的东西才能把火“压”下去,这时候麦冬也要和其他清热药搭配才能充分发挥“降胃火”的功效。
对于鼻燥咽干、心烦健忘、心阴血不足的人群,同样可以服用麦冬。但麦冬本身滋阴而不益气,因此有饭后容易腹胀、困倦等表现者不宜用,也就是脾虚者不宜。同时因为它是寒性的,对于经常受凉腹泻、手足冰冷的人也不合适。
材料:麦冬15克,莲子30克,百合30克,桂圆肉20克,薏苡仁30克、冰糖适量。
做法:除薏苡仁及冰糖外,凉水下入其余材料。猛火煮至沸再慢火煮1.5小时,下冰糖及薏苡仁,煮10分钟即可。本品具清心润肺功效,但对于易腹泻、怕冷、虚汗、口干但饮水不多的人群应慎用。
材料:麦冬10克,雪梨1个。
做法:雪梨去心掏空,将麦冬放入雪梨中,隔水炖1小时,即可。本品可滋阴润燥,对于喉咙干痛、唇舌干燥、声音嘶哑的人群适用。易腹泻、怕冷、虚汗者应慎用。
材料:麦冬15克,生地15克。
做法:二药水煎。麦冬饮出自《济生方》,“治衄血不止,麦门冬、生地黄,每服一两,水煎。”麦冬饮主治鼻血不止,适用于烦躁、鼻流鲜血不止、唇红、舌红、口干口苦,饮凉水则舒适人群。对于周身冰冷、面色惨白而流鼻血者,则应慎服。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善用本草养脾胃》
主 编:卢传坚,陈延
ISBN:978-7-117-30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