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调查显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约占所有疾病就诊原因的25%。由于解剖结构、生理以及免疫功能与成人存在差异,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具有自身特点。近年来,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对社会和家庭均造成较大的疾病负担。作为呼吸道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雾化吸入疗法已被国内外指南广泛推荐用于儿科临床,并已在国内逐渐推广应用。
雾化吸入疗法具备无需患者刻意配合、对使用者无掌握程度要求、可联合用药等特点,并适合任何年龄的儿童患者使用,目前应用于多种常见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可采用雾化吸入治疗的儿科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哮喘、儿童喘息性呼吸道疾病(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性肺炎、哮喘性支气管炎等)、咳嗽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管插管及支气管镜检查等。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病,并且是导致儿童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哮喘通常始于儿童早期,多达一半的哮喘患者中,在儿童时期即出现哮喘症状。哮喘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大多数3岁以上哮喘患儿存在变应性体质,6岁时存在哮喘表现的患儿中52%~72%在22岁时仍然有哮喘症状。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峰值发病年龄为2~6月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是1岁内患儿患毛细支气管炎的最重要原因。毛细支气管炎以流涕、咳嗽、阵发性喘息、气促、胸壁吸气性凹陷(三凹征)、听诊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哮鸣音及细湿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发生率很高,法国一项回顾性分析,纳入24个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467名患儿,其中76%RSV检出阳性,约1/3需要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6月龄以及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营养不良等因素的高危婴儿有较高的病死率。
哮喘性支气管炎指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伴有喘息发作,具有与毛细支气管炎相似的炎症性病理改变,主要累及气管、支气管及细支气管。临床以咳嗽、喘息、气促、两肺哮鸣音为主要表现,常可反复发作。临床出现3次及以上喘息症状则可称为反复喘息。非哮喘儿童也可能会发生反复喘息。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患儿无明显特应质表现,也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部分患儿在12岁时仍有症状。此类与病毒感染相关的急性喘息有可能发展为哮喘。
哮喘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喘息型)在病因、病原、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等方面与毛细支气管炎非常相似,临床也难以鉴别。有可能不同的是毛细支气管炎更多以间质性炎症为主,而哮喘性肺炎伴有更严重的肺泡性渗出。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指小气道损伤后炎症及纤维化引起的慢性气流阻塞的临床综合征,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儿童多发生在重症呼吸道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反复持续咳嗽、气促、喘息、呼吸困难及活动不耐受。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引起我国儿童慢性咳嗽的最常见病因,是哮喘的一种不典型类型;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表现,不伴喘息和气促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具有气道高反应性,抗哮喘药物治疗有效。
其他儿科常见呼吸系统疾病还包括感染后咳嗽、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具体临床表现及雾化吸入治疗指征见表1。
表1 儿科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应用雾化吸入治疗指征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雾化吸入疗法》
主 编:王辰,陈荣昌
ISBN:978-7-117-29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