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雾化吸入时,药物剂量是否需要调整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一方面,儿童雾化吸入使用的药物通常安全性佳,治疗指数高,大剂量不会带来显著危害。并且经雾化吸入的药物剂量均远小于全身用药的剂量。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儿童雾化吸入药量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小,吸入的药物越少,且半衰期越短。因此,《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2016年版)》中明确表明,进行吸入疗法时,吸入药物一般无须按体重计算剂量。当然,实际应用中也不应单纯考虑治疗效应而一味增加药量。儿童呼吸系统常见疾病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参见表1。
表1 儿科呼吸系统常见疾病雾化吸入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
儿童应用雾化吸入时需要特别注意儿童自身特点对雾化吸入药物沉积率的影响。如呼吸模式、吸气流速、配合程度都会影响药物的沉积率,进而影响临床疗效。
呼吸模式:一般而言,吸气较快时药雾在中央气道沉积更多,而吸气较慢时在肺部沉积更多。因此,平静呼吸、缓慢吸气是雾化吸入治疗的最佳呼吸方式。儿童哭闹时应注意安抚患儿,平静后再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更有利于药物肺部沉积。此外,儿童雾化时往往会用鼻呼吸,在使用咬嘴时尤其常见,此时应指导患儿尽量用口呼吸,或更换为口鼻面罩。
吸气流速: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吸入的药量与其吸气流速相关,儿童吸气流速低于成人,因此在相同雾粒直径下,肺内沉积效率也往往低于成人,故在应用一些雾化吸入药物时(如布地奈德等),可以使用相对较高剂量,保证充分的肺内沉积,无需根据患儿千克体重换算给药量。
由于儿童呼吸模式为吸气时间短、呼气时间长,而通常使用的普通喷射雾化器都是持续释雾的,因此药雾在呼气过程中会有一定损失。使用自动呼吸自适应雾化器可在呼气时暂停释雾,可以有效减少药雾浪费。雾化时推荐使用咬嘴吸入,相比面罩,使用咬嘴时肺部药物沉积量更大。但使用咬嘴时,需要确认患儿吸气方式正确。患儿可能会从咬嘴旁边吸气,用舌头堵住咬嘴口或者用鼻吸气。这些不当的呼吸方式都会影响药物的沉积。对于年幼而无法使用咬嘴的婴幼儿可以使用面罩吸入,使用面罩时应注意药雾对面部和眼睛的刺激,选择密闭性好的面罩可以减少刺激并增加药雾的输送量。同时注意患儿,特别是小婴儿雾化激素治疗后的面部和口腔清洁。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雾化吸入疗法》
主 编:王辰,陈荣昌
ISBN:978-7-117-29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