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的儿科案例:新生儿脑瘫 (1)
【案情摘要】
某女,29岁。因妊娠9月于某年9月6日入住某市中心医院。于9月7日自娩一男婴 (患儿),后因“脑瘫”入某省儿童医院诊治。现法院委托对其患儿进行医疗过错鉴定。
【病情摘要】
1.某市中心医院住院病历:
某女因停经9月,阴道流水2小时于某年9月6日入院。孕后定期产前检查,早期筛查无明显异常,孕中期产前筛查提示低风险,游离hCG中位数值的倍数值2.42ng/ml(参考值0.25~2.0)、UE3MOM值2.18nmol/L(参考值0.5~2.0),均稍升高,未行产前诊断及系统彩超检查。某年7月25日门诊产科B超检查提示:双顶径8.63cm,头围31.12cm,腹围 30.61cm,股骨长 6.55cm,小脑横径 4.47cm,肱骨长5.84cm,胎儿体重2419.353g。提示:宫内妊娠,单活胎,左枕前位,胎盘2-级。胎儿大小相当于34周2天。查体:BP:100/60mmHg,心肺阴性,腹隆如足月大小,腹部未见明显宫缩,宫高34cm,腹围97cm,胎方位LOA,胎心140次/分,头先露,入盆,骨盆外测量髂前上棘间径28cm,髂嵴间径30cm,骶耻外径20cm,坐骨结节间径9cm。肛查:先露S-2,宫口未开,颈管消失80%,质软,内骨盆下段未扪及明显异常,阴道口见清亮羊水流出,pH为8。某年8月24日B超示宫内妊娠,单活胎,双顶径89mm,羊水适中,胎盘2级。入院后查妇科B超示:宫内单活胎LOT双顶径92mm,羊水暂适中,胎盘2~3级,超敏C反应蛋白:4.25mg/L,血常规HGB:83.0g/L,抗HBs阳性,予以预防感染治疗。
某年9月6日3:30首次病程记录:诊疗计划:胎儿体重约3600g,头盆评分7分,可以阴道试产,但密切观胎心的变化,产程进展及产妇自觉症状,必要时随时剖宫产,予以抗感染治疗,若1天不临产,则予催产。
某年9月7日10:00病程记录:扪及宫缩20秒/5~6分,胎心正常。肛查:先露S-2,宫口开1.5cm,颈管展平,质软,内骨盆下段未扪及明显异常,胎心监测反应型。
某年9月7日20:50病程记录:患者今日上午9时临产,诉阵发性腹痛,无阴道流水,流血,宫缩持续30~40秒,间歇3~4分钟,强度中。胎心120次/分,肛查:头先露S+2,宫口开全,密观胎心及第二产程进展。
某年9月7日23:00病程记录:产妇20:50宫口开全,22:35完善消毒下因考虑胎儿偏大行会阴切自娩一活男婴,体重4.19kg,Apgar评分1~3分(心率2分,肤色1分),抢救新生儿,清理呼吸道、保温、行气管插管,正压给氧5~7分 (呼吸、反应、肌张力各扣1分),10分钟9分 (反应扣1分),护送至新生儿科。产妇羊水清亮,量约300ml。胎儿娩出后20分钟胎盘未娩出,予以20ml生理盐水+缩宫素20u脐静脉注射。因新生儿窒息转新生儿科,出院诊断:G2P1宫内妊娠38周4天LOA已产活婴,胎膜早破,巨大儿重度窒息,中度贫血。
某市中心医院病历资料:患儿因窒息复苏后气促,反应差20分钟于某年9月7日转入新生儿科。查体:体重4.19kg,头围35cm,巨大儿貌。带3.0号气管导管,刺激反应差。头右顶部可扪及一13cm×11cm大小肿块,触软,有波动感。前囟约2.5cm×2.5cm,平软,张力不高。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cm,对光反射灵敏。无鼻翼扇动,口唇红。颈软,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少许粗湿性啰音。心率160次/分。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偏低。某年9月9日CT检查:双侧脑白质区见密度散在斑片状降低影,CT值约9~21HU。小脑幕见Y形稍高密度影,考虑HIE可能性大,请结合临床。某年9月15日MRI检查示:颅脑灰、白质分解清晰,双放射冠区T2WI信号较高,双侧基2节及顶叶脑皮质信号在T1WI上增高,边界尚清。脑沟、脑裂及脑池略增宽。诊断:脑内改变符合HIE,请结合临床及治疗后复查。给予抗感染等治疗。某年9月25日出院。出院诊断:新生儿肺炎并右肺不张,中度代谢性酸中毒,轻度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儿败血症,窒息复苏后,巨大儿,头皮血肿,心肌损伤,上消化道出血,轻度低钾血症,轻度贫血,双耳听力异常?隐匿性阴茎?
某市中心医院病历资料:患儿男性,因吐沫2天于某年11月9日入院。查体:体温37.2℃,呼吸40次/分,脉搏130次/分,体重6kg,头围36cm,神清,精神面色一般,轻度贫血,全身皮肤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前囟平软,1.5cm×1.0cm大小,张力不高,唇红无发绀,口内可见少量白沫,咽红,呼吸稍促,无鼻翼扇动及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少许痰鸣音。心率130次/分,心律齐,心音正常。脐外凸1.0cm,脐根部可扪及腹壁缺损,腹软,肠鸣音正常,肝脾肋下未及。阴茎短小,肛周不红,四肢温。胸片:支气管肺炎。血常规:HGB 85g/L,RBC 2.96×109/L,WBC 7.6×109/L,NO23,LO 0.64,PLT349×109/L。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某年11月10日MRI检查示:双侧豆状核、丘脑内见少许斑片状短T1信号影,对比9月15日MRI,相应部位T1WI高信号消失,内囊后肢出现髓鞘化,未见明显脑软化灶及脑萎缩改变。痰培养 (第1次)阴性,痰培养 (第2次):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住院期间,予以头孢曲松钠 (6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5天)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于某年11月20日出院。出院诊断:支气管肺炎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支原体),轻度低氧血症,脐疝,隐匿性阴茎,大脑发育落后,卵圆孔未闭,轻度贫血。
2.某省儿童医院病历资料:
患儿系G1P1孕38周顺产出生,于次年3月28日入院。早期易惊觉,喜打挺,3个月会微笑,不能笑出声,3个月会抬头,不能翻身,曾于某年11月在某市中心医院诊断为脑损伤综合征,行治疗好转出院。次年3月12日我院康复科门诊诊断为脑损伤综合征,予以脑瘫肢体综合康复训练、认知知觉功能训练,低频治疗至今。现已6个月21天,目前表现竖头不稳,为求诊治遂入院。专科情况:有打挺,张口动作。环境适应性及应人应物能力欠佳,哭吵。面部表情欠丰富,自发活动少,可逗笑,双眼对人物有注视,追视约180°,逗笑少,紧张时伴张口、偏头,打挺,头后仰,不主动抓物,双手不能入口,不能翻身,仰卧位,头臀同高,双上肢不移位,支点在胸部,侧弯反射阳性,坐位,竖头不稳,后倾坐,立位,尖足支撑体重。四肢肌张力不稳定,以增高为主,1~2级,内收肌紧张,投角20°,双侧跟腱紧张,足背屈角110°,手掌屈角90°,双膝反射亢进,双踝阵挛阴性。次年3月2日Gesell儿童只能发育量表:适10周40分,大运动6周24分,精细动作10周40分,语言10周40分,个人社交10周40分DQ=40分,次年3月2日Pea body运动发育量表:GMQ68,FMQ70,TMQ66,百分位分别为121;发育相当于1个月的水平。次年3月7日头颅MRI示双侧基底核区及额顶叶脑白质长T1长T2信号灶。疾病诊断:脑性瘫痪,全面发育迟缓,先天性喉喘鸣。
【鉴定情况】
1.法医临床检验
家属诉:可发出“啊”音,平时以米粉等流食为主。
查体:被抱入检查室,神志尚清,不能言语,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被动查体,抬头无力,不能独自直立,不能独自端坐,可闻喉部有喘鸣音。四肢肌力、肌张力增高,肌力无力,准确触及双手可抓物,较有力。偶见上肢少许活动。
2.分析讨论
(1)医方在诊疗过程中,产前B超太过于简单,只描述了胎头、双顶径及股骨长,未描述头围、腹围,也未预计胎儿大小,让医生综合分析预测胎儿体重及早发现巨大儿产生一定影响。提高巨大儿的产前诊断率,单纯应用宫高×腹围+200的公式预测胎儿体重是不够的,临床上常用指标有宫高、腹围、妊娠妇女的体重增长指数,B超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度,双肩径,头围及软组织厚度等,将其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胎儿体重。产后发现患儿头围达到35cm,巨大儿貌足以说明产前B超的重要性,这给整个分娩过程可能造成一定影响,包括分娩方式的选择、胎儿监护的频次等。
(2)医方入院时进行一次C反应蛋白检测值升高,胎膜早破45小时后分娩,说明应该考虑宫内是否有感染,医方在产前使用氟氯西林钠1g抗感染,2次/天,根据药典该药半衰期短,应为每6小时1次,每次1g,使用方对抗感染有效,因此,认为医方在产前抗感染的力度不够。且医方在患者分娩后,没有将胎盘送病检,医方可能失去证明其有宫内感染的证据,医方对于患儿出现的重度窒息未引起足够重视。
(3)新生儿重度窒息病因的复杂性,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原因较多,而脑性瘫痪主要与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氧缺血性脑病、产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等因素有关。该患儿出生时右侧头顶有产瘤+血肿 (13cm×11cm×1.5cm),产瘤较大,说明胎头下降过程中有梗阻或迟缓存在,由于医方未能及时发现患儿为巨大儿,一定程度上影响胎儿正常娩出,产前抗感染力度不够,胎膜破裂45小时后分娩,有可能使胎儿出现或加重窒息症状,故认为本例医方医疗过程中存在不足及不良后果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该妊娠妇女在孕中期产前筛查提示低风险,未行产前诊断及系统超声检查,不能排除先天因素所致新生儿出生异常的情况,其自身就存在宫内感染,建议医方过错参与度为轻微责任程度。
3.鉴定意见
被鉴定人某女及患儿在某市中心医院诊治过程中,医方在产前B超诊断及抗感染力度不够,且产后未送检胎盘病检。医方的医疗行为与本例不良后果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过错参与度为轻微责任程度。
评析
妇产科是临床医疗损害纠纷的高发科室,而当前人们对生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期望。作为产科医生需要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对产妇及新生儿的情况务必掌握完全,采取最适当的生产措施。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异常的表现。该病原因复杂、众多,其中对电解质紊乱、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等可能的病因排除却又较为困难。本案中医方在产前检查、用药方面存在明显过错,应当承担责任。同时本案警示医疗机构在诊疗环节一定要保留翔实的客观资料,作为自身医疗行为的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