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责任定义
民事责任是民事法律责任的简称,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或实施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民事责任是因违反民事义务,依法应承担的一种法律后果。这是民事责任的本质特征。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些规定说明发生民事责任,是以存在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民事义务为前提,同时也说明根据民事责任发生的原因不同,民法上将民事责任分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第二,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民事责任的内容,主要是规定违法行为人对造成他人财产上的损失予以补偿;如果使他人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损害,受害人也可要求赔偿其损失。这些都说明民事责任本质上是一种财产责任。特别是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的10种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其中大多属于财产性质的责任措施。当然,医疗损害的侵权责任主要涉及生命权和健康权。
第三,民事责任是违法行为人对受害人承担的责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侵犯对方的权利时,不仅使该方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使其平等的民事法律地位受到破坏。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法律就会强制加害方承担同样的不利后果,使受害人被破坏的平等地位和被损害的权益得到恢复或弥补。所以,民事责任主要是弥补受害一方当事人的损失。
第四,民事责任的范围与违法行为造成的权利损害相适应。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造成损害的结果不同,适用的责任形式不同。造成财产上损失,则适用财产责任形式,如赔偿损失,返还原物等;造成非财产上的损害,则适用非财产的责任形式,如侵害姓名权、名誉权等则主要适用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二是指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则根据损失来确定承担民事责任的范围。民事责任的这一特征,反映了它的补偿性和复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