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谈礼仪
在倾听患者说话时,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做分散注意力的动作,如看手机、接电话、拨弄笔或听诊器等。距离适当,一般的交谈距离0.5m至1m左右,姿势自然,保持眼神交流。不打断患者说话,在聆听患者对疾病的陈述时,同时并适当地做出反映,如点头等。如确有必要插话,应当适时而简明,声音以当事人恰能听到为度。根据患者身份、年龄、职业、结合患者的民族习俗等背景选择合适的称呼,避免直呼床号。
2.察言观色
与患者交谈时应注意观察其表情和肢体动作,如果患者有皱眉或坐立不安等表现,说明患者受到干扰或内心处于抗拒状态,医护人员应当及时询问,弄清情况后立即采取适当措施,适当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或暂时结束话题,另找机会继续交流等。
3.赢取信任
在与患者的交流中把握换位、详尽、真诚、主动及参与的五项原则。与患者初次交谈时先主动介绍自己,并向患者介绍医院和科室的环境,分管医生及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在查房时通过简短的问候有助于了解病情,又让患者感受到关怀。患者在对医护人员具备充分的信任后才会使后续的交流顺畅,从而积极配合各项医疗干预措施。
4.沟通方式多样化
除了当面交流,还可以采用发放相应疾病健康知识宣传单,制作和播放健康教育录像等方式。有的医生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才艺达到沟通交流的作用,比如为患者唱歌、画画。借此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丧失语言能力或需进行某些特殊检查、治疗、重大手术的患者,患者或家属不配合或不理解医疗行为的、或一些特殊的患者,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进行沟通。书面沟通经常表现为各类知情同意书,不仅可以给患者以清晰明确的告知,同时可以作为一种医护人员充分履行了告知义务的证明,对医护人员起到保护作用。
5.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
针对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采用个体化沟通方式,做到耐性倾听,给予充分的尊重,保持平和与冷静的态度。对恐惧、焦虑患者避免直接谈论各种不良预后;对急躁、敏感患者要体谅患者的心情,适当容忍患者不理智的行为,用善意化解患者的抵触情绪;对有自卑心理的患者,要特意让患者感受到他被尊重;对有自卑、抑郁心理的患者,运用通俗的语言让其了解疾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消除其由于对疾病的误解。
6.预防为主的沟通
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患者,应作为重点沟通对象,针对性进行沟通。对于可能出现问题的患者,应提早沟通,沟通在前,医疗干预在后。另外,在交接班时将可能出现问题的患者和事件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交班,使下一班医护人员心中有数,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沟通与交流工作。
7.变换沟通对象
如与患者沟通暂时确有障碍时,可以与其家属沟通,或者请其他医护人员或上级医师与其进行沟通。在一些复杂的情况面前,医护人员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后由上级医师代表医院与家属进行沟通。
通过一系列沟通技巧的应用,可以使传染病患者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同时,医患关系更加融洽。从事感染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要有一定的无畏和奉献精神,要以忍让、宽容、同情、理解的心态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沉重的思想压力中获得解脱,取得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