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以关心的而非审问的方式去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工作乃至家庭。询问时要由易而难,首先要问她的躯体情况,比如“身体有哪些不舒服”之类的,逐渐深入地询问情绪以及精神问题。症状的询问一般遵循由易而难的原则。比如从饮食、睡眠、精力到情绪再到精神问题这样的顺序,常用排除法确定诊断。排除诊断也一样,我们首先认为是常见病比如抑郁障碍,有其他症状再进一步判断其他疾病比如双向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要由浅入深地问,从现实中的压力以及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等,最后了解是否有自杀倾向。
1.由浅入深的询问及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提问
(1)你睡眠怎么样?有没有入睡困难?
(2)你吃饭怎么样?
(3)最近体重有什么变化吗?
(4)你觉得累吗?
(5)你每天下班干什么?
(6)你有没有觉得时间不够用?
(7)有没有莫名地想发脾气?无法控制情绪?
(8)有没有觉得突然的感到心慌?
(9)有没有觉得突然的感到透不过气?
(10)有没有觉得背部酸痛?
(11)性生活还正常吗?
(12)你能阅读书报或看电视吗?
(13)觉得注意力集中困难吗?
(14)有没有容易担心、紧张?
(15)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思考或行动的迟缓?
(16)有什么事能使你快乐吗?有什么事情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吗?
(17)如何看待你自己?(负面的,自罪自责或没有自信)
(18)你对什么事情耿耿于怀?
(19)有否想到过死亡,有没有希望自己已经死了或试图结束生命?
(20)当所有的事情都不如意的时候,最糟糕会怎样?这次有什么不同吗?
(21)你以前习惯怎样处理这类问题?
(22)现在你可以改变的是什么?
(23)今天的“一个小小范围”或“一点点”的改变可能会有什么早期的效果?
当对患者有一个初步诊断的时候,我们要将这个诊断信息传达给患者,也就是说要让患者认可自己的疾病。让患者明白这是个科学的、专业的诊断。其次要处理患者的病耻感,抑郁障碍患者和其他疾病的患者不同,病耻感往往很强,很多患者知道患了焦虑、抑郁障碍后第一句话就是“我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在处理过程中我们要接纳患者的感受而非观点,要以探讨的而非强加的语气,允许“沟而不通”。沟而不通怎么讲呢?抑郁障碍患者来专科门诊就诊,看似认同了心身疾病,其实她的内心是抗拒的,也就是说她在最初就诊的一段时间里始终是有病耻感的。这可能和东方文化有关系。我们要以专业的角度、通俗的语言来让患者接纳这种疾病,即便是不能接受,也要让她了解。
同时要允许“诊断的变通”。比如你告诉患者是抑郁障碍,她说“某某主任怎么告诉我是焦虑症呢?”,这时就可以解释抑郁焦虑的共病问题,一般不要去否定以前的同行诊断。要告诉患者,抑郁障碍不是老百姓那种疯了的精神病,抑郁障碍即使将来严重了,也不会变成那种精神病,这完全是两回事。抑郁障碍是可治的,治好之后和以前一样,要树立患者的信心,提高治疗的依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