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1.生理需求
患者及其家属需要从医护人员那里了解和知道出院后在饮食、生活起居、温度、活动以及性生活方面的要求和知识。
2.心理需求
患者在出院时由于疾病的缓解程度、治疗的彻底与否、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与正确性、疾病的严重性和预后,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家庭地位、家庭成员的亲疏关系和关注程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甚至产生种种不良心理,如焦虑、退化、主观感觉异常、猜疑、愤怒、孤独感、失助感和自怜等,需要医务人员给予尊重及关爱。
3.期望需求
由于离开医院,有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专业指导,所以期望得到如预后结果、残疾的康复、肿瘤预防转移、脑外伤的后遗症等问题的护理知识和处理办法。显著减轻疾病造成的痛苦,能够高质量的生活。医务人员应当引导患者总往好的方向想,总是有期望,这是少受精神折磨而且有助于康复的巨大力量。即使预后不佳,也应当让患者有盼头,感到生命有希望。
(二)明确沟通的目的
通过了解和掌握患者出院时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期望需求,使医务人员针对不同疾病、不同阶段和出院时患方的态度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以起到减少和消除医患纠纷,指导治疗和康复,寻求支持和配合。
(三)掌握沟通的要点
了解患者需求,明确沟通目的是出院沟通必须具备的条件;掌握沟通方法、把握沟通技巧、规范沟通程序则是出院沟通的要点;涉及医学和心理方面的沟通尤为重要。
1.医学知识的权威性
医方是掌握和实施对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因此,在出院沟通时,既要保证权威性和可信性,又要避免权威过度产生的武断、草率和片面。
2.疾病变化的不可预测性
尽管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总结,但由于外界因素和个体差异,疾病的变化有着不可预测性,因此,在出院沟通时,要合理、客观和负责地说明与解释疾病的结果。
3.产生不良心理的必然性
患者在医学专业上是弱势的,由此衍化和产生种种不良心理则有其必然性,对此,提供相应的对策,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化解与克服不良心理是出院沟通时需要重视的。
4.诊疗方案的可操作性
为了达到治愈的目的,某些疾病在出院后需作进一步的复查、治疗和康复。因此,在制订诊疗方案时需据病种、病程、家庭条件、经济状况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分,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治疗方案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