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外科治疗中,手术是最常用的方式,其中,麻醉是最具风险性的医疗环节之一。现在,人们对麻醉要求除了不痛以外,还包括安全、舒适。麻醉医师与患者之间有效沟通,日益受到重视,其有助于麻醉医师掌握患者的具体生理心理变化,以便更好地实施麻醉手术,提高麻醉质量,规避医疗纠纷。
(一)术前访视
指的是麻醉医生在手术前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病史、目前病情、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的精神状态等,对患者的整体状况做出评估,向患者介绍自己,做麻醉术前宣教,回答患者关注的麻醉方面的疑虑,解除其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同时与外科医师一起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适宜的麻醉方案及例行麻醉协议书签字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麻醉科医师在麻醉前与患者及其家属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的过程,是完善术前准备,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降低麻醉的风险,控制麻醉质量及安全性的必要过程。
麻醉医师与外科医师直接管理患者不同,通常情况下仅在术前访视中与患者接触,所以有必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患者信任,同时最大限度获得与麻醉相关患者资料。
1.向患者介绍手术所需麻醉方式
以浅显通俗的语言配合图片介绍麻醉方式、原理及采用该种方式的理由,以及麻醉操作中所需患者配合的方面,如体位摆放、异常感觉的告知等。如患者或家属主动要求采取某种麻醉方式,在不影响手术及患者围手术期生命体征安全的前提下可予以满足,如不一定能做到,应详细解释原因,争取患者及家属理解,减少术后医疗纠纷的可能。
2.沟通了解患者的全面病史
麻醉医师虽然可从病历中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以及各项检验检查结果,但麻醉专科所需关注的问题并不一定能完全包括在以上内容中。
(1)了解以往疾病史。特别注意与麻醉有关的疾病(如抽搐、癫痫、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肺结核、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肝炎、肾病、疟疾、脊柱疾病、过敏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等),同时追询曾经是否出现过心肺功能不全或休克等症状。无论是心功能的评级还是代谢当量(MET)的评定都需要与患者充分的沟通交流。
(2)过敏史。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具有重要性,但对过敏反应与副作用,应予明确鉴别。应对过敏反应的真实性质(系过敏反应还是副作用)有所判定,以利于以后的处理提供判断参考。例如可待因可引起呕吐(系副作用)或瘙痒性皮疹(系过敏症状),两者都习惯被称为患者“过敏”。
(3)治疗用药史。有些患者因治疗需要,常已应用降压药、皮质激素、洋地黄、利尿药、抗生素、降糖药、抗生素、抗癌药、镇静安定药、单胺氧化酶抑制药、三环抗抑郁药等药,应了解其药名,用药持续时间和用药剂量,有无特殊反应。麻醉医师应考虑这些用药对手术麻醉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应对方案。
(4)外科手术及麻醉用药史。了解患者之前所接受的外科手术史,评价既往的手术是否影响本次麻醉方式及药物的选择,如患者既往接受过腰椎手术,就要考虑到椎管内麻醉可能穿刺困难甚至失败,以往颈椎固定手术史患者,对其麻醉处理就不同于正常颈椎和呼吸道的患者。了解以往对某些麻醉药的不良药物反应(如患者对琥珀胆碱曾出现异常麻痹延长史,或恶性高热史),本次麻醉需避免再采用。
3.麻醉风险及相关并发症的告知
把麻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告知患者和家属,耐心听取和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客观地交换意见,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信任和充分合作,确定麻醉方案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在告知风险时应有针对性,既不要夸大危险,也不必含糊其辞。
(二)术中心理抚慰
患者进入手术室,由手术室环境引起的陌生感、对手术事件本身的迷茫、无助感、孤独感以及对进入手术室后可能发生的事情的焦虑、恐惧都会成为应激源,引起患者非特异性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心肌耗氧量增加等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病情。手术患者的负面情绪,主要源于他们对手术这一医疗手段的不了解,从心理需求上说,手术患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需要了解麻醉情况、要求关心照顾、关心手术大夫情况、关心预后情况、担心手术室环境、担心经济问题、关心手术时间长短等。这些问题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患者则由于不了解情况,造成心理上的诸多问题。这样的心理状态对手术及麻醉十分不利,现代研究证明焦虑过重会使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过度,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干扰手术及麻醉,影响预后,术中疼痛程度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对手术的焦虑、恐惧、缺乏信心及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等都可影响患者痛阈,使轻微疼痛产生剧烈反应。
麻醉医师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监测的同时,对患者介绍手术相关知识和信息,使其了解手术室环境、布局、设备、仪器、手术间的温度调节,为患者适应手术环境做好心理准备。介绍施行麻醉、手术时的体位配合、手术大概所需时间,术中可能出现的感觉以及手术人员的相关信息等,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由于不可预见性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对手术的心理适应力。通过医患沟通,能够使麻醉医师了解患者的基本精神状态,针对不同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详细解答患者提出问题,使患者有充分的准备,积极主动配合手术。
(三)术后随访
术后麻醉医生到病房随访患者与术前访视一样是麻醉医师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医患沟通的重要载体。术后随访主要是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两个方面。
1.术后镇痛的相关问题的说明及指导
术后镇痛作为常规开展的麻醉临床工作,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减轻相关应激反应,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转归。要向患者详细告知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可能的不良反应,如果是单次镇痛(椎管内、静脉、神经阻滞),应告知患者相关镇痛方式及镇痛药可能的副作用,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分强调副作用的严重性,这可能对患者产生心理暗示。
2.解释正常出现的术后麻醉相关反应
麻醉操作过程及麻醉药物都可能导致患者术后仍可能出现一些不适,如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导致的阻滞区域麻木、异感、乏力;全身麻醉后咽喉部疼痛不适;麻醉穿刺导致的穿刺点肿胀疼痛;镇痛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及瘙痒等。麻醉医师应向患者解释这些不适感受均是正常的术后反应,不会长时间存在,更不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以减轻患者的焦虑不安。
3.对麻醉相关并发症的解释
大部分的麻醉操作均为盲探,对麻醉医师的操作技能要求很高,同时因各种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麻醉相关并发症。例如患者在椎管内麻醉时体位摆放无法完全麻醉需要,而导致穿刺时间过长,误入蛛网膜下腔,会导致术后患者头颈部疼痛;全麻困难气道插管时导致患者口唇、牙齿损伤;有创监测导致的血肿等。以上这些并发症在术前访视中应该向患者做过介绍,但如果麻醉中的确出现,术后在积极处理并发症的同时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原因争取取得谅解,防止患者及家属将相关并发症误认为是麻醉医师的临床失误甚至是医疗事故,从而导致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