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人际沟通基本原则
人际沟通基本原则
正文

《论语》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自己都不想要的结果或者对待方式,也同样不要让别人遭受那样的结果和对待。同理,在人际沟通中也是如此。现代研究理论认为在人际沟通和交往中有一条白金规则——用别人喜欢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如果将这个白金规则转化成为古语则变为“人所欲,施于人。”这是对《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拓展和补充。这也正是现代人际沟通中的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所阐述的意思不仅是不要用自己所不喜欢和不接受的方式对待别人,还包含不要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对待别人,因为你所喜欢的方式别人未必会接受。这个原则的内涵在于“隐蔽自我,注重对方”。比如,如果对方喜欢直入主题,那么就用直截了当的方式与其交流;如果对方喜欢含蓄,那么就用婉转温和的方式与其交流;如果对方对交流的场所环境要求比较高,那么找个优雅高贵的地方可能就会更有助于彼此交流。

每次沟通前和沟通后,都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如果都有明确答案,那么说明你的这次沟通会很有效果。

沟通目的——是否清晰。沟通之前,先明确自己的思想和计划、真实的目的。沟通目标要有前瞻性,当前的目标要与未来的目标保持一致。而且沟通的目标要与当前的行为向匹配,目的越明确,目标越集中,沟通越有效。

沟通路径——是否畅通。沟通时,要考虑周围环境,检查沟通渠道是否畅通,要充分考虑到沟通现场环境和人际环境对沟通效果的影响。合适的时机可以创造环境,给沟通对象提供有价值的帮助,有利于沟通对象的接收和响应。

沟通内容——是否合适。沟通内容与沟通对象是否匹配合适对沟通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沟通对象的角色不同,对沟通内容的理解和兴趣也不同。根据对沟通对象的了解,将合适的内容说给合适的对象,这样的沟通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应该根据沟通时间长短来决定传递信息量的多少,决定交流信息是讲概述还是讲细节。

沟通方式——是否恰当。沟通时使用的语言、语气、声调、表情、动作等都是能够对沟通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要选择适合沟通对象的沟通方式,如私人的、官方的、正式的、随意的等。恰当的沟通方式不仅能给沟通内容以有力支持,还能够巧妙的表达出话外之音,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沟通反馈——是否跟踪。跟踪沟通效果和反馈是沟通是否有效的重要检验手段,可以根据沟通对象的提问和评价来了解信息传达的准确程度和接受程度,并由此决定下一步的沟通和行为目标。

智者善知人,明者善自知。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关系到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

要正确认识他人,注意要避免以下两个误区:

1.不以第一印象作为取舍判断的绝对标准。第一印象,顾名思义就是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容易产生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先入为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文化底蕴的浸染是无法假装的。大多数人都很重视自己给别人和别人给自己的第一印象。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没有前后认知作参照,主观性和片面性较强。所以既不能因为第一印象好而全面认可,又不能因为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对人的认知要有深度,透过表面看本质,防止被表面的堂皇迷惑。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导致不可弥补的错误。

2.不因某一时期或某一件事评价他人。在与他人较为长期的交往中,近期印象比初期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称之为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另外,在对他人做出认知和评价时,往往还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某个人的一种优点,被放大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一种缺点被放大成了覆盖全身的“阴影”。“借一斑而窥全貌”并不适合于所有人,过去和现在、个别和局部都不能反映出个人的全部和整体。所以,只凭一时或一事来认知和评价他人,是不恰当的。

总之,要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老实本分,也不是所有的商人都精明世故。龙生九子,子子有别;人心如面,各个不同。对人的认知和评价不能单凭某一印象,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认知偏差。

在学会认知和了解他人后,便可以开始建立人际沟通关系了。在人际沟通中建立良好关系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1.学会尊重

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尊重对方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首要条件。在沟通和交往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在人际沟通中,如果沟通对象感到你对他有轻蔑、侮辱、压迫、改造的意思,一定会产生反感,沟通必然会受阻。

尊重他人包含着三层含义:

(1)尊重意味着平等待人。人的身份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格和尊严是一致平等的。你所拥有的权利对方同样拥有,同理对方拥有的你也一样拥有。不卑不亢的沟通最能让人重视和接受。

(2)尊重意味着真实坦诚。与人沟通时,要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对方,真实的信息,坦诚的交流,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你的重视,能够自愿的理解你传达信息的含义,形成有效沟通。

(3)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沟通时,要视对方为整体,完整地接纳。沟通对象有人格、有情感、有优点也有缺陷,既然信任便要整体接受,不能因为个别不良特征就否定或轻视对方。

2.学会热情

著名摇滚歌星乔恩·邦·乔维在牛津演讲时曾说过:“没有什么比热情更重要。不论你想要在生命中追求什么,不论你做什么工作,都要对其保持热情。热情是这世界上高于天生优势的奇妙东西!”一个人事业的成就大小,与其投入的热情成正比。当你充满热情时,会激发出你的信心,产生追求成功的动力,潜能就会得到极大的发挥;相反,如果缺乏热情,做事没有积极性,犹豫彷徨,即使起步很好也会逐渐走向衰败。在人际沟通中也是如此,热情的态度会让沟通对象感到温暖,用你充满热情的表达,让对方感受到与你沟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有意向跟你继续沟通下去,这样的沟通是成功的。热情的表达方式包括:礼貌的语言,亲切的握手,和善的目光,微笑的表情等。当然,热情也要注意掌握尺度,过分的热情也会让沟通对象难以接受。

3.学会真诚

真诚,顾名思义,就是真心实意,坦诚相待。在人际沟通中,以“真实的自我”展现给对方,用发自内心的情感打动对方是非常重要的,真诚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要建立在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基本信任上。正如英国伟大诗人杰弗雷·乔叟所说:“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人心向真,没有人愿意跟虚情假意的人沟通交流,因为用假的消息交流假的消息,没有实际意义。真诚不等同于说实话,真诚的原则是实事求是,不虚伪,不掩饰,不假装,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和人格。但有时候“坏话好说”,先积极肯定,后否定消极,只要言辞恳切,表达真情实感,也是一种必要的真诚。

上一篇:人际沟通内涵 下一篇: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