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全科患者特点
全科患者特点
正文

(一)全科患者特点

1.患者疾病特点

(1)病种分布广泛、症状呈中轻度: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是首诊的窗口,遇到的疾病种类多,病种范围覆盖广,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器官及组织,疾病症状普遍呈现轻中度,重度病患较少,病种以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肠炎最为常见,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腰椎病等慢性疾病。另外,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就诊的不仅是患有疾病的人群,还包括亚健康、健康人群。这些亚健康、健康人群也是全科医生服务的对象,他们常常需要了解健康生活的常识与疾病的预防知识而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寻求健康咨询,解答疑惑。

(2)以慢性病为主,合并多种疾病:

到社区就诊的患者慢性病人占多数。目前,我国社区慢性病就诊比率最高的是高血压,其次为糖尿病、冠心病。据统计,1993年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1.9‰,到了2008年高血压患病率增加到54.9‰;糖尿病患病率由1993年的1.9‰增加到2008年的10.9‰,增长近10倍。这类慢性疾病具有共同的特征,病程长,不易根治,易反复发病,需要社区医生进行长期的治疗与定期随访,监控病情的发展,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病常常牵连多器官、多系统,易出现并发症。许多患者同时患有两、三种疾病,甚至有的病人同时患有9种疾病。多种疾病相互作用影响,干扰了临床诊断,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因此,全科医生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多注重掌握对疾病常见并发症的治疗,能排除多种干扰因素影响,为患者制定特定的方案,采取合理有效地治疗方法,极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少疾病的痛苦。

(3)老年患者居多,需持续性照顾:

老年人由于生理特征与疾病状况的特殊性,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患者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变差,慢性病患病率增高。资料显示我国慢性病患病率为17%,其中60岁以上的人群占患病人群的42.5%~55%,是普通患病人群的2~3倍。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只能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诊治,患者离开医院后就结束了就诊关系,后续的医疗服务很难保证。老年慢性病患者就诊次数多,住院时间长,急需一个长时间、有耐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团队来满足其需求。同时,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专科医院、综合医院收费较高,加大了老年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方便、价格较便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选。

2.患者就诊特点

(1)对社区医疗缺乏信任:

我国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起步较晚,医疗资源配备不平衡,基层医疗人才匮乏,资金不足,医务人员医疗水平较低,基础薄,加之社会舆论的导向,导致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常常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对于是否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常处于矛盾的状态。有病不愿看,小病拖成大病,宁愿排队花高价钱到综合医院,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当前患者看病就医的心理。对于已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多数为了方便开药,对社区医疗的忠诚度不够,稍有疑问便转向其他医疗机构。尤其当在治疗初期对药物产生不适应或效果不明显时,患者很容易不遵守医嘱,不按时复查,对医生的医嘱不再信任而拒绝继续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

(2)更注重医疗服务质量:

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环境下,专科医院、综合医院患者就诊量大,平均就诊时间短,医患沟通不良,一些自感病情较轻的患者、慢性病患者为了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从而转向就诊环境更为轻松、舒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着服务意识的增强,他们也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医疗服务人员举止是否得当,态度是否亲切,是否有足够的医学知识能回答患者的健康问题,是否使患者有安全感,能否兑现对患者的承诺,能否热心帮助解决患者问题,提供上门服务等。

(3)自主参与治疗意愿强:

到社区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不仅仅满足于接受全科医生诊治,而且主动要求参与其中,他们常常通过查询互联网、购买医疗书籍等方式自学医学知识,特别是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及保健药品、医疗器械等进入居民家庭,人们能够较容易学习到基础的疾病治疗的能力,他们积极与全科医生交流、讨论治疗方法,要求在治疗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受社会、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科患者自主参与治疗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患者自我参与治疗的比例逐年增加,这类现象既有利于采取积极的方式治疗疾病,又有利于宣传健康知识,更好地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4)对疾病诊疗费用敏感:

到社区就诊患者对治疗费用承受能力较低,一部分患者是受经济收入的影响,他们负担不了大型综合医院高额的医疗费用,而选择到社区医院就诊。还有一部分患者,自感疾病症状轻,没有必要去大医院,他们选择社区医疗的初衷即选择了相对经济、便宜的诊疗方式。如果社区医疗费用超过他们的预期,或者疾病病情加重,则这些患者宁肯花更高的价格到综合医院选择专科医生进行诊治,也不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

(5)渴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渴望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物质条件的丰富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取过多,过量饮食、高热量饮食现象严重。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危害了健康,在缺乏相应的健康保健知识,缺乏科学饮食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下,很多人患上了慢性疾病。这些潜在的危险大多数都未能受到重视。据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分析,2003年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是123.3%,而到了2008年患病率上升到157.4%。

近几年,随着社会、媒体、网络对健康理念的宣传,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渐回归,很多人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了对健康生活方式与养生之道的学习热潮。他们开始关注饮食结构,接受健康教育,积极参与户外运动,渴望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优质的健康生活。

(二)主要社会因素

1.环境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从过去基本的诊疗需求到如今持续性的、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疗设备、人力资源配备等方面发展相对落后,社区中一些基本的辅助诊疗设备配备不足,不能做基本的辅助检查;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很多社区全科医生都是从专科医生转行,没有或很少接受系统的全科医生的培训,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专科医疗的方式上,医疗服务意识差。从而,导致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状况存在不信任感,患者宁愿在大医院排队就诊,也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

2.教育因素

随着居民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对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断加深,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个人自身的健康状况也更加关心。同时,新闻、媒体、各种广告媒介在宣传如何养生、怎样保持健康,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推进作用,人们对于健康的话题越来越重视,急迫需要了解健康保健知识,积极自主地参与疾病的治疗,渴望过上健康的生活方式。

3.职业及经济因素

城镇居民大多从事固定职业,经济来源较为稳定,且平均收入水平比农村居民稍高。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费用普通居民均可承担。而对于农村患者多世代务农,家庭生活来源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为主,收入水平受季节影响较大,且收入水平不高。近年来,虽然农民平均收入每年都在增加,但增长速度缓慢,与城市人口平均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同时,伴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农村患者就医的重要因素之一。

4.医疗保障制度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医疗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广,一般职工家庭都可以享受,自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以来,社区药品的价格都有严格限定,看病的费用报销比例较高,有效缓解了城市社区居民的看病贵问题,显著增加了患者就诊率。对于农民自愿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通过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提高了农村患者诊疗的积极性,减轻了患者负担,增加了农村患者就诊率。对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自2003年全国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以来,至今已取得显著成效。新农合的参合率不断增大,“大病为主,兼顾小病”的补偿方式使因负担不起沉重、高额的医疗费的农村居民减轻了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诊疗的积极性;施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减轻了患者负担,增加了农村患者就诊率。如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报销比率也在逐年升高,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推进药品价格的定位,逐步提高医药费报销比例,新农合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看病贵”的问题最终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上一篇:全科医学概述 下一篇:全科医患沟通技巧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