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与传染科患者的沟通
与传染科患者的沟通
正文

【学习目的】

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是近年来被临床工作者愈加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传染专科中的医患沟通需要更为灵活和实用的技能。本文我们需要了解传染病的身心损害特征;理解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重点掌握传染病患者在隔离治疗期间的沟通技巧;并加强对建立特殊条件下医患关系的理解和训练。

【重点知识】

传染科患者的心理特征;隔离治疗患者的医患沟通模式;传染病患者权利的保护。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并具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临床工作中常见且给人类健康带来较大威胁的,有病毒性肝炎、流感、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炎、疟疾、血吸虫病、狂犬病和艾滋病等。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传染病曾经无数次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极其惨重的生命损失并造成极强的心理创伤。例如14世纪暴发的黑死病造成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而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则感染了全球范围内的10亿人,并导致至少4000万人死亡。进入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环境的改善,传染病未能像既往一样形成较为深重的损害,但是给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及社会公众带来的心理影响却在医患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难题。

1.传染病危害的独特性

(1)危害的覆盖面广:

在绝大多数传染病面前,未经免疫处理的人类个体所受到的安全威胁、身心损害和健康结果是大致相同的。人们患病几乎完全取决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方面决定性因素,特别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传播的各种病原体,一旦外部条件适宜,很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例如2003年暴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其病原体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席卷全球,速度之快,波及之广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时间人人自危,恐慌和混乱遍布各大洲。

(2)病原体种类繁多,变异迅速:

目前已知的可以导致人发生传染病的病原体高达数百种,而且还有全新的品种不断地被发现。这些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和蠕虫等,感染人体的方式、致病机制和系统损害各不相同。这些使传染病的防范工作面临很高难度,想完全消除传染病的威胁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当传播快、影响广、易感人群多和致死性强的传染病流行时,对公众的心理状态影响可想而知。

(3)或起病急剧,或损害严重:

某些传染病,比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急性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甲型H1N1流感和SARS等,属于突发的急性传染病,从发现个别病例到大范围的流行时间较短,往往让卫生部门和人民群众措手不及,造成广泛的健康损害和心理负担。而一些传染病,虽然传播的速度不是很快,传播方式的限制也不会使较多的人同时感染疾病,但因其健康后果相对严重,给人体带来深重的危害,也会引起公共的恐惧。例如可能导致肝癌的病毒性肝炎、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感染性休克等。还有一些传染病兼具以上两种特征,起病急、传播广、损害强,最明显的例子为艾滋病、鼠疫、埃博拉病毒感染等。

(4)传染性:

传染病之所以如此命名,就是因为该类疾病最显著的特征是存在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动物之间的高度传染性。由于传染性存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即会被采取不同程度的隔离措施,以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但这也使患有传染病的人,除了承受疾病的躯体折磨,并对自身健康前景充满忧虑之外,更要面对其他疾病患者所无法体会的精神压力。传染性的特征是造成人类社会巨大恐慌的最直接因素。

2.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情绪波动性强:

当被确诊自己患上传染病后,患者会经历短暂的否认期,接着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平交织的情绪。一方面患者害怕因此次患病给躯体健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患者时常纠结在“为什么是我”的负性想法中,感慨上天不公。所以患者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情绪状态相对不稳定,易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患者变得敏感和易受暗示。由于过度体会病原体的生命属性,即致病因素是“活着”的,是时刻在“活跃”的,故可能诱发患者产生巨大的想象空间,将身体随时的变化和疑似变化归结为病原体在自己身体中的“活动”导致。所以时常处于高度紧张和惊慌失措状态之下。同时,由于多数传染病,特别是急性爆发性传染病备受新闻媒体的关注,患者的情绪也受到相关新闻报道的走向变化而起伏。当接收到正面信息时,如感染已经受到控制、研发出有效药物或是好转出院病例增加等,患者的心情随之宽慰而相对放松;当接收到负面信息时,如感染已经总体失控、证实无有效药物或是重病入院激增、死亡率上升等,患者的情绪也随之走向消极而悲观绝望。

(2)过度的保护行为:

患者在接受患病的现实之后,除在意自身的病情变化之外,可能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关注亲朋好友等有可能与之密切接触的人群,担心家人和朋友也可能患病,特别是害怕被自己传染上同种疾病。所以很多患者在治疗期间处于极为矛盾的心理冲突之中,从内心的本意极为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爱陪伴,但从健康防护的角度考虑又不得不拒绝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行为。这种心态非常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康复效果,但在传染科工作中又较为常见。另外,也有较少一部分患者,对自身的保护意识过度增强。比如从医生护士处得到自己患病的原因是由于在外面吃了受污染的食物,那么在住院时间坚决拒绝非自家送的饮食,如未能按时送到,则宁可忍耐不吃;或是当自己病情已经稳定好转之后,拒绝亲友的探视,以防止被外界新带来的同种病原体“再次感染”,所以宁可独自康复,与不安和恐惧做伴。

(3)自我评价的降低:

急性传染病患者,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自身健康和治疗手段上,多数情况下无暇顾及其他。而慢性传染病,特别是病程迁延、症状不显著、具有一定传染性和可能不良结局的疾病,给患者造成的心理损害远远超过病情本身,如慢性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这一类患者往往数量众多,群体庞大,但却因可能造成正常群体的感染而备受防范和歧视。在生活、升学、就业和建立家庭方面不断遭受挫折和打击,因为传染病的因素而被划归为社会中异类,进而丧失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状态。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只能在公众环境中隐瞒病情和感染情况,但时刻惧怕被他人发现而暴露自己。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内心高度焦虑紧张、警觉性增高、惧怕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同时笼罩在浓重的自卑感之中,认为人生原有一切美好的可能性尽毁,只能背负着甩不开的健康阴影苟延残喘。患者因此不敢参加社会竞争、认为自身的能力并非成功的根本因素、放弃自我随波逐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患者,可能会伴有免疫力降低、心身疾病、人格问题、重度抑郁情绪甚至自杀行为。

(4)混乱的心理和求医行为:

某些传染病,特别是慢性疾病,并非处于卫生应急体系的监控和管理之下。而且症状表现不剧烈、健康损害不急迫、又缺乏高效的治疗手段,病情特点迫使患者及其家属不得不走上四处求医的道路。往往在经历多次治疗的失败之后,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家属的照料负担日益加重,而病情无明显的改善,这对患者和家属造成越来越深重的精神压力。所以慢性传染病患者对医疗的配合度存在一定规律,即在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的短暂蜜月期后,配合程度呈整体下降趋势。

3.传染病患者的沟通原则

(1)加强对疾病知识和康复计划的深入宣教,使患者科学认识疾病;

(2)接诊初期即着力于建立医患间高度的互信;

(3)促使患者及家属接纳与疾病共同生存的理念;

(4)慎重解释和告知患者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5)必要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社会心理支持。

4.实用沟通技巧

(1)建立同质患者互助支持小组:

传染科病房通常分区明确,多为患有相同疾病的患者统一安置于相近区域。在身体情况允许和不影响治疗康复的前提下,医护人员可以倡导和辅助患者间加强人际联系,积极调动患者的参与意愿,组织在治疗间隙和空余时间进行的团体活动。比如在隔离病房可建立“对抗SARS小组”、“H1N1患者恳谈会”或是“健康知识读书会”等;对于出院后的慢性疾病患者群体,可帮助建立长期康复过程中的互助组织,医护人员可以担任督导角色。让患者在适应疾病的过程中相互提供支持,减轻精神压力,同时有利于患者间治疗信息的沟通,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提供切实帮助等,最重要的是防止患者陷入社会隔离状态,严重破坏心理健康而引发不良后果。

(2)不断深化和调整医患关系:

传染病的病情多变复杂,治疗过程中的沟通高度依赖紧密的医患互信关系。由于此专科患者的情绪稳定性较差、而且病情认知易受外界信息的干扰,故医护人员可能感觉医患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较为困难。经常会发现早上还相对乐观的患者,到了中午就痛哭流涕或是怒气冲冲。亦或是刚刚共同制订好了治疗方案,片刻病人或家属就冲到医生办公室要求诸多更改;还可能不断向护士提出种种必要或不必要的要求。所以在传染科工作的医护人员应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持续性地为双方互信关系添砖加瓦。而且医护人员应当在提供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认知结构施加潜在的影响,并调整双方关系的类型,掌握医患互助的主导权并引导患者步入积极配合的轨道。

(3)积极充当患者和家属之间的情感纽带:

传染病房特别是隔离病房中的患者,通常处于与他人的隔绝处境之中,因病情而暂时丧失行动的自由。患者的内心充满孤独感,并且急切地想了解家庭成员的情况,心情易于焦躁。同样的,患者的发病和入院对家属们而言是重大突发事件,甚至可能是晴天霹雳。由于病情和防护的限制,许多家属见不到患者,得不到准确和实时的信息。这样就会在两方面造成焦虑不安情绪,引发诸多可能失控的行为。所以,医护人员不仅应着力于患者的生物学治疗,更应该关注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患者和家属互通讯息。让家属了解到患者的病情,也让患者了解到家里的安危。在信息相对通畅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巩固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工作联盟。

(4)必要的风险告知:

有部分患者由于健康知识缺乏、对于传染病的危害认识不足,当被确认感染并具有高度传染性疾病后,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拒绝治疗和防护措施。还有一些患者在被确诊后处于极度的慌乱状态之下,一心想逃离当地,而不配合医疗干预。这些均是对传染病风险认识缺乏结果,需要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加以及时处置。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所带来的危害,首先是感染者本身,另外极有可能祸及他人。这是医护人员必须第一时间清晰明白地向患者和家属郑重表达的观点。风险因素的控制,高于疫情爆发时的其他一切工作原则,所有患病和未患病的人类个体均有责任和义务配合。传染病的治疗和防控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问题,更是涉及法律等社会多方面的综合问题。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在医患沟通过程中有效传达给患者及家属。

5.关于传染病患者权利的保护

传染科的医患沟通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难的交流困境。即患者应享受的医疗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对公众健康所负担的职责和其他相关权利义务等问题相互交织,给交流的过程带来复杂的困扰。尽管世界各国的卫生应急法规都对公众健康受到威胁时,政府、社会和民众的相应责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身处疾病感染状态的患者及其家属在应对现实处境时,凭直觉和本能均会按照最利于自身利益的原则行事。传染科医护人员承担着医疗任务,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面对患者在维护自身权益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碰撞和冲突。而治疗环境的特殊性,使医疗机构不可能得到社会各层面的技术和理念支持,故医生和护士在进行沟通时,应当注意最大限度的关注患者的权利,坚定掌握原则规定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助患者部分实现相应的权利。这样不仅有利于医患关系,更有利于医学人文学科的长期良性建设,为传染专科的持续发展积累条件。

上一篇:精神科医患沟通技巧的典型案例 下一篇:传染科医患沟通技巧的典型案例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