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研究的对象年龄集中在新生儿时期至青春期。
(一)儿科疾病特征和患者身心特点
1.疾病特征
(1)起病急,变化快,临床表现不典型:
小儿患病时,常常表现为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缺乏局限能力,容易伴发全身症状,死亡率高。儿科疾病谱与成人不同,发病的表现不像成人疾病那样典型,容易造成漏诊。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而缺少典型的临床表现,病情可能骤然加重,甚至发生死亡。
(2)各年龄阶段小儿患病种类不同:
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均有明显变化。不同阶段小儿,各有其特点,他们的患病种类存在明显差异,有时虽然临床症状相同,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病因却各不相同。例如:惊厥在不同年龄阶段患儿出现,考虑原因各不相同:新生儿期惊厥多因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或先天异常有关;6个月以内婴儿考虑手足搐搦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3岁以患儿高热惊厥的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性大;3岁以上患儿考虑癫痫多见。
(3)与成人疾病谱很大不同:
小儿并非成人的缩影,患儿越小与成人的差异越大。儿科一般以急性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多见,这些疾病在成人中发病率较低。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小儿首先考虑先天性心脏病,而成人以冠心病为多见。
(4)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完善,疾病防御能力弱:
小儿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步完善,各器官发育逐渐成熟,因而抵抗力及防御疾病能力较成人弱,易患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2.患儿及家长身心特点
(1)患儿的身心特点:
发展心理学将人的生命阶段划分为:新生儿(0~28天)、婴儿(3岁以内)、幼儿(3~6岁)、儿童(6~12岁)、少年(12~18岁)、青年(18~35岁)、中年(35~60岁)和老年(60岁以上)。我国传统将儿科年龄划定为0~14岁,部分医院将儿科患者年龄延长至18岁。患儿的身心特点包括:①表达能力有限:小儿科也历来被称为“哑”科,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早期语言发展研究认为,人在6岁以后才能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小儿口头语言发育有限,他们只能用体态语言表达自己的不适。婴儿的哭、笑等本能行为能表现出身心的变化和需求。新生儿不同的哭声表示不同的内容:需要爱抚的哭是清脆、响亮、圆润的;饥饿、排尿引起的不适哭声很大,除非满足需求、解除不适,哭才会停止;当婴儿感到身体不适时,会用长时间的啼哭来寻求帮助,婴幼儿在疾病严重时哭声是不成调的尖叫或哭声低弱,采取一般措施不能使哭声停止。医务人员诊治时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患儿口头和体态语言,更需要家长代述病情,因此,家长对病情的陈述往往是病史的关键部分,但其可靠性差异很大。②各阶段患儿,发病后心理变化各异:处于不同阶段的患者,发病后的心理表现也各不相同。婴儿语言发展局限,多用形体与哭闹表达不适;幼儿多可以简单描述不适,发病后可能表现出退缩行为(withdrawal behavior),曾经获得的行走、控制排便等能力暂时丧失;儿童情绪表现逐渐复杂,可能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等心理,部分患儿出现对抗、任性,甚至攻击行为;对于少年期患者,患病后可能无法上课耽误学业,进而产生紧张、焦虑甚至自责的情绪,他们可能表现出不遵医嘱或其他逆反的行为。这个阶段的患儿,大都会由活泼好动转变为无精打采,对父母的依赖性增强,并且会特别留意医务人员的非语言性行为。③检查及治疗时不易合作:医生在进行检查或者治疗时,患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有些孩子恐惧害怕,对医生的检查或者治疗排斥,有时甚至需反复多次,医生才能获得正确的检查结果。年龄越小,检查和治疗配合程度越差。
(2)家长的身心特点:
目前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仍占较大比例,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一旦孩子生病,核心家庭中的爸爸妈妈,甚至还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内的扩大家庭成员都非常关注,正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①紧张焦虑波及全家:家长普遍对小儿疾病缺乏认识,一旦孩子患病,家长就会非常担忧。他们除了为孩子的健康紧张焦虑外,对于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一些侵入性的检查、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以及治疗费用等产生的担忧;②家长对患儿过分的容忍和照顾:很多家长在孩子生病以后,会产生自责的心理,有时还会迁怒于其他家庭成员,于是对患儿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尽量满足,甚至对孩子的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破坏医院设施也不加以约束管教。还有些家长故意夸大病情,以期获得医生的重视,这样,非但不利于孩子疾病的诊治,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病患儿 (如哮喘)以后的康复和教育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③治疗期望值高:与妇科疾病耐受性高、容易延误相反,小儿患病就医往往特别积极,有些家长恨不得一天去几次急诊,跑几家医院,希望孩子的病一经治疗马上痊愈。较高的治疗期望决定了家长对医院和医生挑剔,不论家境如何,小儿患病后,家长希望去最好的医院,选择高年资、高职称的医生。而对于基层医院或者年轻医生,往往充满怀疑和不信任,依从性很差,容易造成医患纠纷。
3.社会因素对医患沟通的影响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高水平的医生往往集中在大医院,所以造成了大城市里的大医院儿科里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里儿科患者稀少、门可罗雀。就诊环境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能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些医院儿科候诊室拥挤不堪、诊室里吵吵嚷嚷、哭闹不安,这种现实的就医环境,给患儿及家长本就烦躁的心理造成更大的负担,成为医患沟通障碍、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医患沟通的方式和途径
我国儿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很高,因为儿童患者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儿科医患沟通不但对于减少医患纠纷很重要,对疾病的诊治也有重要的意义。
1.与患儿的沟通
(1)根据患儿的年龄阶段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各阶段患儿的心理发育特点各异,医务人员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婴幼儿患病不能诉说感受,他们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体活动同成人建立联系,达到与成人的相互理解。医务人员在接诊时,有时要以看和听的方式为主,从患儿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中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发现病症所在。在医患交际中,患儿的体态语言能否为医务人员正确解读,是实现良好的医患交际,达到理想沟通的基本保证。婴儿住院后,进入陌生环境,会觉得缺乏安全感,可能表现出恐惧、孤独、抑郁和分离性焦虑。医务人员在对婴儿患者检查和治疗时,言语语气要温和,可以适当予以爱抚和亲近,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内心的恐惧。学龄前期幼儿患者疾病的刺激和打击,可使幼儿患者出现退缩行为,医务人员要对住院病儿多加关心,允许他们携带自己喜爱的玩具和物品,这样会很快适应环境变化。针对学龄期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医务人员应当及时给予关怀安慰。患儿因为不遵医嘱和攻击行为,可能与家长和医护人员发生矛盾和冲突,这时医务人员及时纠正,但是不能粗声粗气,疾言厉色,伤害其自尊心。对于少年期患者,医务人员应感情细腻,语气口吻要体现平等,对于耽误学业等心理负担,给予解释和安慰,鼓励他们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必要的轻微劳动。
(2)帮助患儿克服恐惧心理:
虽然各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状况各不相同,但是医疗恐惧几乎是所有儿科患者共同具有的心理特点,有过看病、吃药、打针体验的患儿,面对医务人员会害怕而哭,面对打针、吃药更会产生莫名的紧张或恐惧,在复诊时,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一般来讲,患儿年龄越大,害怕恐惧的程度越高。医务人员在为患儿检查治疗前,应该讲解要做什么检查治疗,为什么要做,可能会出现哪些不舒服和疼痛,针对性地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树立治疗信心,加强患儿配合的积极性。与患儿沟通交谈时,亲热地称呼孩子的名字或乳名,最好与孩子的视线平齐,面带微笑,声音柔和,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
科学研究表明,所有温血动物一生下来就有被触摸的需求,被称为“皮肤饥渴(skin hunger)”的需要,如搂抱婴幼儿,抚摸患儿的头发、脖子后部,轻拍上肢和背部,可以增强患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国外曾有一个电视节目,报道了一个患有严重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女孩,她的爸爸患同一种病刚刚去世,去世前曾安慰小女孩说 “等爸爸病好一点,带你去环游世界”,不久爸爸病重去世了。小女孩把最喜欢的玩具熊当爸爸,后来她在小熊身上写上自己和爸爸的名字,由休假旅游的医务人员带着出去旅行,并且要把小女孩的希望告诉旅行中遇到的人,并且把小熊传递给他们,帮助她和爸爸完成环游世界的梦想。电视台在小女孩弥留之际,在德国找到了那个小熊,小女孩通过视频见到了正带着小熊旅游的人。虽然最后女孩没能生还,但是这种医患关系和人文关怀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
在所有临床科室的医患沟通中,儿科的家属作用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从疾病的诊治方面,还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方面,家长在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1)疾病诊治以及背景知识沟通:
患儿家长急切地想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常常会追问发病原因、治疗方法、用药或手术风险甚至于是否为遗传所致。医生面对询问,应该耐心地给予背景知识沟通。对于患儿的诊断、治疗、预后等内容的沟通中注意:①全面性,背景知识沟通的内容具体包括患儿疾病的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的目的及结果的意义、患儿病情的预后、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药物不良反应、手术方式、手术的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医药费用等;②通俗性是指针对专业术语进行通俗的解释,让患者家属能够充分理解;③精确性是指医生的告知,应当严谨、准确,不能有歧义;④真实性是指不能夸大疗效或者隐瞒后果,让家长在诊治过程中扮演“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治疗费用沟通:
患儿就诊时,家长焦急忧虑,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好多家长自己生病时,用药和治疗会考虑经济因素,而在孩子生病时常会说“不论多少钱,用最好的”。医疗技术的发展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患病家庭带来医疗费用过高的压力。医生在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同时,要注意及时与家长进行医疗费用的沟通,避免出现超出家庭经济负担能力,无法将治疗完成,或在治疗后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患者,男,5岁,因发热、气促入院,经检查诊断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心脏衰竭。医生经家属同意行气管插管、呼吸机等治疗,但病情未见明显缓解。几天后,患儿病情进一步加重,医疗费用高,家长非常不满,冲医务人员喊“你们这三甲医院怎么连肺炎都治不好,肯定是打错药了吧,查不出来原因,我们不会交钱的!”医务人员虽然觉得委屈,但是仍全力抢救患儿,经过十几天的不懈努力,患儿终于病情逐渐好转。又过了十几天,患儿病情恢复可以出院了。家长经过1个多月的观察,被医务人员不计恩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所感动,出院前将所有住院费用结清,还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3.儿科临床教学中的沟通
儿科是医疗纠纷高发的科室,所以儿科实习成为医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正确处理与患儿及家长的关系,获得配合和信任,让实习医生有更多的医疗实践机会,成为儿科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儿科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能力,要求实习医生不但要了解疾病本身,更要注重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另外,通过强化岗前教育的培训,注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方面,以健康教育为载体,加强医患沟通实践,圆满地完成儿科教学任务。
患儿,男,5岁,因室间隔缺损入院,医生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后准备行心脏修补手术。麻醉由带教老师指导一名进修医生完成,在实施麻醉过程中,进修医生气管插管时不慎捅破气管,造成双侧胸部皮下气肿,经现场抢救脱离危险。这一情况在手术外的家属一无所知,当时,就此事要不要告知家属展开争论,最后,一致决定向家属说明真相。于是手术医生和麻醉带教医生共同向家长做了解释说明,并表示愿意承担责任。家长在得知真相后表示谅解。
4.医疗环境与医患沟通
优化门诊就诊和住院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安静、空气流通,适当的光线;在布置病房和装饰墙壁,或者儿科护士工作装的色彩方面,可选择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的粉红色、浅蓝色的柔和清新的色调;给患儿以安静、平和与舒适之感;病室最好设有游艺室,为恢复期患儿提供娱乐的场所。
总而言之,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或者严格地说是医生-患者-家属关系极为重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以及恰当的语言、非语言进行医生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儿科医患沟通中应当注意,医生往往容易忽略患儿的心理感受,特别是年龄稍长的少年,与家长意见不统一时,医生只听家长的、站在家长一边,不考虑患儿的理解能力采用乏味的说教,可能引起逆反甚至抗拒行为,导致治疗失败或者不必要的医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