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介绍
患者,男性,73岁。3天前自觉心前区憋闷不适,伴气喘,加重1天。
某日,该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感觉胸口有些憋闷,走路时伴有轻微的气喘症状。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遂前往当地某医院的心内科门诊就诊。接诊医生在详细了解病人病史、症状及其携带的以往病历资料后,告知患者初步诊断为肺源性心肌梗死,建议患者最好马上住院进行手术治疗。患者认为别无选择,只好立即办理了住院并等待医生的手术安排。患者入院后等待了一天后,一位责任医生告诉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将要会诊讨论治疗方案。结果在患者又等了两天之后,医生又对其说“需要请一位外院知名专家来一起讨论治疗方案”。之后的第三天、第四天……患者一直漫长而无助的等待中度过。在等待的同时,患者开始不由自主地猜测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开始焦虑紧张了起来。终于,在该患者入院一周后,责任医生告知该患者:“你也看见了,我们这么多专家为了你的病一起讨论了很长时间,现在看来你的病要想彻底治好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你年岁太大,如果手术治疗,麻醉这关你就挺不住”。患者闻听悲观失落到了极点,结果从此以后,该患者开始拒绝吃药治疗,而且对所有医护人员的治疗建议与劝说极其反感。
患者一直处在消沉之中,整天悲观失望地躺在床上。主管该患者的医护人员对其反复劝说无效,不得已情况下请来了科主任与患者进行沟通。科主任来到患者的病床边,紧握着患者的双手,面带微笑,用亲切的目光望着患者并对其说:“老先生,您好,我是心内科主任,今天来看看您,听说您遇到一点小麻烦。请您先别着急,看我能不能帮助您”。患者闻听面部露出一丝期待的表情。科主任见状,把握时机继续说道:“您患的肺源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慢性疾病,您之前没了解到这个病的严重程度,作为医生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您想马上手术,我们很敬佩您的勇气。但目前遇到点特殊的情况,经过我们认真的会诊和反复研究,因为手术需要对您实施全身麻醉,而看您的年龄及现在的身体状况,恐怕承受不住麻醉药对您心脏的考验。从您安全的角度讲,我们认为目前不适宜手术治疗。不过,您别着急,手术这个办法我们用不了,但是药物治疗的效果也是可以的。其实如果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合理地吃药,也可以让您的身体恢复健康的。对于因为我们医生没有及时为您解释清楚而引起您的困惑我们表示道歉。”经过认真沟通,该患频频点头,患者的情绪趋于平稳,终于露出满意的微笑。患者又恢复了对医生的信任,开始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二)案例分析
(1)该患者住院后,一直处于对疾病的茫然困惑中。在医生的建议和安排下被动地默默等待专家的会诊治疗方案,医患之间缺少积极有效的沟通,因而引起了患者对病情的猜测和怀疑,对医疗服务的不满。
(2)当责任医生终于出现在患者面前时,却说出了一句让患者彻底感到茫然无助,甚至悲观绝望的话:“因你的年纪大了,不能经受全身麻醉,所以想治好是不可能了”。医生在向患者交代治疗预期效果时,忽略了患者的心理感受。
(3)在患者情绪低落,多次拒绝服药治疗后,科主任及时出现在其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称赞患者选择手术治疗的勇气,而后又温和地劝说其用药,提醒患者用药也可使身体恢复健康。可见,这位科主任还是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并能够做到与患者平等进行沟通。
(三)引发的思考
(1)门诊医生在接诊患者后,未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未能够建立医患之间的信赖,不顾及患者的感受及心理承受能力,而是简单告知患者较为严重的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增加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顾虑及担忧。
(2)住院主治医生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不注意语言沟通技巧,缺少换位思考,造成了患者的逆反心理而拒绝配合用药治疗。由此可见在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语言沟通技巧及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3)在患者焦急等待医生的治疗方案期间,医生应该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了解医生的诊疗思路及治疗安排,坚定治愈疾病的信心。医生更应该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对患者的任何与治疗有关的环节都应该予以关注,充分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