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患沟通中浮躁的克服
医患沟通中浮躁的克服
正文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心理,它与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如何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

人类社会脱离不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也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现代”的意义就在于,人们的欲望得到了较大限度的满足。但是,“现代性”对人类也是一个沉重的负累。除了铺天盖地的信息外,奢华也是现代人给自己构筑的藩篱。欲望,本是人类和文明发展的基石,但也给人类自己带来束缚和灾难。古代,物质匮乏,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早就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他告诫人们:欲望会削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物质享受不仅会消解生命腐蚀德行。所以说,跳出对生活的原始欲求,活出更高的境界,才是现代生活的智慧。

中华文化素以沉稳含蓄见长,犹如太极拳般心平气和、不急不躁。自古以来,国人的修身养性都十分强调戒骄戒躁。《论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等。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新月异,社会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状态之中,古人的冷静、沉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具现实意义。

在社会变迁之中,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人们怪罪于社会,却常常忽略了个人意识的修养。殊不知,在越来越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形态中,个人操守和品格比我们想象的重要得多。

在这方面,古人留下了许多格言,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历经千年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西汉初年,刘安所著《淮南子·主术训》 中有言:“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三国时期,诸葛亮在54岁时为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篇《诫子书》,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用现代语言表达,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以情绪安宁来涵养心性,以生活朴素来提高道德。不能平和安详就不能担当重任。学习探索需要情绪安宁,增长才干需要进行学习。不学习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有成。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急躁就不能修养心性。年龄随时光而逝,意志随岁月而消,于是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不被社会所接纳,到那时,悲哀地守着穷家破舍,悔之晚矣。

淡泊是质朴、超逸、恬淡、寡欲,对名位功利不慕、不求、不争。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全在欲望,这里的“无欲”系指非分之奢望。恬淡寡欲,不是没有进取心,不是逍遥于“世外桃源”,相反,正是为追求宏大目标而具有的涵养、修养。宁静是端庄、持重、安然、恬然,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得意时不会忘乎所以,失意时不会颓唐沮丧,喜悦时不会溢于言表,痛苦时不会捶胸顿足。

“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倘若只是孤高自许,没有植根现实的理想,不过是消极的逃避现实;倘若只是封闭自守,懒于交流,更是愚人的做法。“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济世;“宁静致远”,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理想目标的,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对当今国人的“忙”发表过如下高见: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金钱属于身外之物,不可能提供永恒的意义。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富豪石崇,曾是西晋王朝的头号显贵。此公“志在不朽”,却人为财死,今天只留下几十首诗和一个成语“富比石崇”。2005年,李嘉诚捐资十亿港币给香港大学医学院,只求冠以他的大名,恐怕也出于渴求不朽的心理。如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当代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创始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所言,这些富人“都知道自己不可能长生不老,而将钱捐给大学将帮助他们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人生的局限”。他指出:“继承巨额财产的后代通常在晚年感到自己的生命无意义,富人后代在多个领域出现高度的人格障碍,如暴食、焦虑和抑郁。”他相信,一个人拥有巨额财富后,除了捐赠,很少存在给他带来更多满足感的事情。而人们的利他行为越多,内心就越有幸福感,极少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现在的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必定摆着三种书:一是与考试有关的书;二是关于养生的书;三是所谓的畅销书。这就反映出人们最强烈的三个诉求:要过关;要长寿;要有谈资。其实就是怕被时代抛弃,全有功利性。

法国人的文学修养是世界公认的。他们认为,这与法国每年“雷打不动”的一个月的休假紧密相关。在这个月里,他们宁可少挣点钱,也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待着,回到自己的内心,了解生命,认识生活。其实,在这背后是一种对生命更透彻的理解。

2014年11月,以研究鲁迅蜚声文坛的钱理群教授在《明报月刊》撰文,深情缅怀恩师王瑶先生。20世纪80年代,钱在北大中文系师从王,攻读学位,王对钱深情地说:钱理群,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年纪很大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冒出来,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一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做学问,好好的小功夫,慢慢的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后来,钱留校任教,王又苦口婆心地劝慰:钱理群,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会非常多。这个时候,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你主要追求什么东西,然后牢牢地把握住,利用你的有利条件尽量做好,充分发挥。其他事情要抵挡住,不做或者少做,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当钱在学术上已经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后,王依然没有放松对钱的敲打:有些知识分子,很聪明,开始时也用功,在学术上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然后,就吃老本,不再做学问了。而是到处开会、演说、发言、表态,以最大限度地博取名声,取得政治、经济的好处,这就成了“社会活动家”了。但也还要打着“学者”的旗号,这时候,学术就不再是学术,而成了资本了。当年的研究,不过是一种投资,现在就要获取最大的利息了。在我们焦虑地经营诊所,急于摆脱财务上的困窘,急于赢取患者的尊敬,急于得到同道的认同,急于登上成功的阶梯,因此而失去了和患者沟通的平等、爱悯、尊敬之情时,听到王老的这些警世箴言,不无醍醐灌顶之效啊!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已经110岁了,依然思维活跃,笔耕不辍。周先生50年代初从繁华的大上海搬到北京,居住条件大不如前,却写下《新陋室铭》:“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朋友寄来文章。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他原是经济学家,后改行,却很喜欢孙女小时候对他的调侃:“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文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一个〇。”周老至今没有止步虚度,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丝毫没有阿Q精神,更无浮躁之气,知者无不动容。

民营口腔医疗事业的辉煌成就不容抹杀,从业人员的勤恳兢业有目共睹。但是,某些时有时无忽隐忽现的不和谐也不能掉以轻心,那就是:“既憎恨不公平待遇,又千方百计地钻营特殊地位;既深恶资本在口腔医疗市场上‘攻城掠地’,又热衷于连锁融资上市;既批评官本位,又为各种桂冠头衔拼个你死我活;既不满职称评定,又对高级职称趋之若鹜;既责骂不法经销商,又把价格作为选择器材的主要标准;既讥讽质量低劣的治疗,又在临床上弄虚作假;既指斥不合格的修复加工件,又只挑选便宜的技工所;既批评价格竞争,又在用材上偷工减料;既责怪员工不稳,又不肯放权让利;既埋怨患者的口腔保健意识淡薄,又不屑花点时间做口腔卫生宣教;既羡慕技高德馨的同道,又在学习培训上吝于投入;既自怨无暇提高,又从不放弃应酬休闲……”这些表现就是浮躁,它们在医患沟通中常起拮抗作用,不要不以为然啊。

人应该对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有准确的认识,对自己的水平能力有清晰的了解。在变幻莫测的社会里,要紧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牢固的底线。在民营口腔这个阵地上,克服浮躁,大有可为,有了这样的心态,医患沟通也就有了坚实的平台。坦率地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如果不做,早晚会后悔的,正如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上一篇:医患沟通中浮躁的原因 下一篇:牙科诊所的医患沟通:与技工所沟通有技巧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