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患沟通中浮躁的表现
医患沟通中浮躁的表现
正文

对于人这种群居动物来说,“比较”几乎是所有不幸和幸福的源头,比成绩、比学历、比升迁、比车房、比谁的关系更硬、比谁的对象更靓、比谁的孩子更出息,浮躁的种种表现也由此而生。

浮躁的特点就是对现有目标的专注度不够、耐心度不足。它往往表现为:

1.心神不定

面对急剧变化心中无底,不知所为,恐慌忧虑,对前途毫无信心。

2.焦躁不安

烦躁焦虑,攀比计较,急功近利。

3.盲动冒险

情绪取代理智,行动前缺乏思考,只顾眼前利益,不惜违法乱纪。

学者们注意到,较之年纪大的人,浮躁问题在年纪比较轻的人群中更为突出和严重,因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的公平理念更强烈,对“幸福”的期望值更高,但“出人头地”的机会更少。

两年前,谷歌(Google)发布一个数据库,涵盖了1500~2008年之间出版的520万本图书。美国学者简·特文奇(Jean Twenge)等人借此比较各种词汇在不同年代的使用频率,了解社会文化的演变。他们发现,1960~2008年的48年里,“个人的”、“自我”、“独特”、“我可以自己来”这样的词语和短语使用越来越频繁,而“社区”、“集体”、“部落”、“分享”、“联合”、“公益”这样的群体性词语和短语日渐式微。佩林·凯瑟比尔(Pelin Kesebir)和塞林·凯瑟比尔(Selin Kesebir)则发现,“美德”、“正派”、“良知”、“诚实”、“耐心”、“怜悯”的使用次数较前少了很多;“勇敢”和“坚韧”等表达勇气的词汇使用率下降了66%,“感激”和“感谢”等谢辞的使用率下降了49%,“朴素”和“谦逊”等表示谦虚的词使用率下降52%,“亲切”和“乐于助人”等表示怜悯心的词使用率下降56%。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丹尼尔·克莱恩(Daniel Klein)发现,带强烈个人情绪的“偏好”这个词的使用率在1930年以后突然出现大幅提升;而“信念”、“智慧”、“应当”和“审慎”之类的词的使用率持续下降。他们得出结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社会变得更加个人化,道德意识在减弱。

被誉为最杰出的中国观察家之一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采访了中国和世界上的多位关键人物后,于2013年2月出版了《中国走向世界:部分影响力》(China goes global: partial power)一书。在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章里,作者善意地委婉指出了中国当前存在的不满、气馁、幽怨、愤怒、狭隘、自私、重商、孤独等浮躁之气。

2015年1月6日,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主任董洁林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中国创新到底怎么样?》一文指出,为了可持续地产出流芳百世的科学家和科学成果,需要克服“浮躁地、系统性地以功利作为激励手段”的做法。

上一篇:医患沟通中浮躁的概念 下一篇:医患沟通中浮躁的原因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