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台湾清华大学原校长刘炯朗接受《南方周末》专访,在谈及大学生应有的禀赋时说:我们希望学生有创新能力,有领导能力,有口才,有聆听的习惯,有幽默感。
大学生应该“有幽默感”!何其新鲜,发人遐思。
校友叙旧,亲朋忆昔,免不了会开几句玩笑增强感情。纵是严肃场合,紧急状态,插入几句妙语也有调节气氛之妙。对此,人多指谓“幽默”。例如,由伦敦的希思罗机场到奥运村,本来只需45分钟,但司机迷路,一接载美国运动员的汽车花了整整4个小时,才把运动员送到目的地。伦敦市长约翰逊 (Boris Johnson)在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不慌不忙地回答:“他们踏上了一次意想不到的观光之旅。” 又如,1981年3月30日,就任只有70天的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1911—2004)受枪伤,肺部中弹,但依然在手术后对忧心仲仲的夫人说:“亲爱的,我忘了要弯下身来”(Honey, I forgot to duck.)。
幽默,本一直存在于人类文化生活之中,但中国传统文论中并无此词。现今普遍认为,“幽默”二字是林语堂先生在1924年首次将英文“humor”音译而引入中国的。而humor的广泛应用,人们多将之归功于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家琼生(Ben Jonson,1572—1637),也公认英国人是最讲幽默的。在西方社会,humor被推崇为高雅行为,他们还把4月1日定为“愚人节”呢。
尽管早在公元前2500年的典籍中就出现了“幽默”二字,但古汉语中的“幽默”与现在作为音译的“幽默”并无关系,儒家强调的是严格的礼节。鲁迅先生曾明示:“‘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周立波也说过,“幽默是自信的表现,这个民族幽默了,这个民族就有希望了。” 这,该如何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