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家盖瑞·查普曼(Gary Chapman)和著名心理咨询师詹妮弗·托马斯(Jennifer Thomas)通过多年的咨询和研究认为,道歉可被视为一种艺术,而且是可以学习的艺术。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方真诚道歉,另一方不以为然,双方难以达成和解。由此可见,道歉除了怀有真诚的意愿外,还应该掌握道歉的艺术。
就道歉的时间而言,英国学者托马斯·富勒(Thomas Fuller,1608—1661)指出:若要悔改,越早越好;犹豫之时,许已晚矣。专门研究“道歉心理学”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森瑟·弗朗兹博士认为,最佳的道歉时机是冒犯发生后的48小时内,错过后就最好不要旧事重提。而必要的解释,也须雨过天晴,大家心平气和之后再说。
学者们特别强调的是,道歉是“请求”原谅,而不是“要求”原谅,两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区别。原谅,是一种选择,是选择放弃惩罚,让对方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原谅,也是一件白白得来的礼物,如果是要求得到的东西,就不是白白得来的礼物了。
就具体内容而言,道歉艺术包含五个最主要的方面,也可称为五种语言。它们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但有个人使用习惯之别。在现实生活中,若能知己知彼,善用其中之一二,便常可收意外之惊喜。
(一)道歉语言一:表达歉意,说“对不起”
美国当代作家罗伯特·富尔格姆(Robert Fulghum)在《生命中不可错过的智慧(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中,把“伤害别人时要说‘对不起’”列为他学到的一条最重要的处世原则,因为,表达歉意是良好关系的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肢体语言和表达歉意的语言往往是一致的,甚至前者比后者更可信。如果在说“对不起”的时候低着头,声音轻柔,面露羞涩,说明道歉是真诚的;相反,如果目光游移,怒目圆睁,甚至咆哮怒吼,则表示道歉是敷衍的。
(二)道歉语言二:承认过错,说“我错了”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承认错误就是软弱,只有失败者才会认错,聪明人能够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实际上,道歉时仅说“对不起”是远远不够的,人们想要知道的是:你是否真正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
追根溯源,这种自我开脱的种子是在童年时播下的。如果小孩子因为一个小小的过失而受到过度的惩罚、谴责或羞辱,其自尊就会降低,并在潜意识中把错误行为和丧失自尊等同起来,甚至延伸为承认错误就意味着“坏”。在这种情感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就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
按理说,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摆脱被扭曲的童年情感模式,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有不少人延续着病态的思路,习惯于为自己的过错辩解,强词夺理。
美国成功激励公司(Success Motivation, Inc.)的创始人保罗·麦尔(Paul J. Meyer)说过:“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坦然承认自己的过错。”美国医师斯宾赛·约翰逊(Spencer Johnson)也曾说:“真正的强大,在于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知错就改。”
(三)道歉语言三:弥补过失,说“我能做些什么来弥补你?”
为过错补偿的“弥补”观念,深嵌在人类灵魂里,法律体系和人际关系都深受这个观念的影响。美国著名牧师安迪·斯坦利(Andy Stanley)在《“好人”叩开天堂门(Since Nobody’s Perfect… How Good is Good Enough?)》一书中写道:“真正的歉意体现在为自己给别人造成的痛苦做出赔偿的意愿之中。人的内心应该有个声音在说:‘我应该做点什么事情,以补偿我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最有效的赔偿是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用适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爱心,另外再加上赔付或归还被剥夺的东西(包括物质的和声誉的)。
(四)道歉语言四:真诚悔改,说“我会努力不再做这样的事!”
就道歉艺术而言,“悔改”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认识到其行为的破坏性,他为给对方造成的痛苦深感抱歉,并决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五)道歉语言五:请求饶恕,说“请你原谅我,好吗?”
请求原谅说明冒犯者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在有意或无意间冒犯了对方。请求饶恕是承认自己的内疚感,表明自己知道应该受到谴责或者惩罚。
请求原谅表明冒犯者愿意把双方关系如何发展交给被冒犯的人来决定。对那些控制欲很强的人来说,请求饶恕,交出控制权是很难的。
请求原谅表示冒犯者希望被冒犯者恢复关系。冒犯一旦发生,两人之间即会形成一道感情障碍。只有清除这个障碍,关系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道歉的目的就是消除这个障碍。对于被冒犯者来说,这个请求表明冒犯者真心希望彼此关系得以恢复。
美国德州达拉斯(Dallas)市一家宾馆制订了应对愤怒顾客的LEARN五步曲原则,常被许多专家作道歉专题演讲时引用:
1. L(listen)=倾听。倾听顾客的投诉。
2. E(empathize)=理解。让顾客知道你对他们生气的原因表示理解。
3. A(apologize)=道歉。
4. R(response)=回应。努力纠正错误。
5. N(notify)=告知。再次和顾客取得联系,让他们知道处理措施。
著名语言学家威廉·萨费尔(William Safire)说,有一种叫“无主语过错”的不悔过,它“用被动推诿的方法来一面承认错误,一面为犯错者开脱责任”。无主语过错看上去是对过去的过错表示遗憾,但它所表示的过错没有明确的过错者,所以,即使有抱歉的意思,充其量也只是“看似道歉的不道歉”。《纽约时报》将无主语过错挖苦为“经典的(政治)语言产品”,评论家威廉·施奈德(William Schneider)则说,这是一种“为过去开脱”(past exonerative)的修辞语式,是老于世故的政客们惯用的说辞。
与此相似的,至少还有其他三种看似道歉的不道歉。第一种叫“其实可能是你错”。商业伦理专家劳伦·布鲁姆(Lauren Bloom)在《道歉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政客们喜欢使用一种叫“如果……”的道歉句式。例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对纽约州前州长马里奥·柯莫(Mario Cuomo)做过这样的道歉:“如果我说的话对柯莫州长或其他意大利裔美国人有所不敬,那么我在此深表歉意。”这种说话方式暗含:“是他们太敏感,不是我真的说错了什么”。这与其说是真想道歉,还不如说是一种自我辩解的说辞。这种策略性的道歉,往往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姿态。
第二种是以解释来道歉,它虽然不否定做过的错事,但强调的却是发生错误的“客观”原因。其实,解释与道歉并不一定相互矛盾或抵消。1980年,德国对纳粹时期“日常生活”的研究引发过关于解释与悔罪问题的争论,后来达成的基本共识是,解释是为了弄清罪过发生的缘由,但不是为了给罪犯脱罪。
第三种是替人受过的道歉,也就是迫于压力,由责任层次较低的人顶下罪过,做出某种道歉的姿态,以保护对罪过真正负有责任的高位者;或根本就是高位者强迫低位者为过错承担责任,并做出表面的道歉。这种道歉的目的,是渡过舆论难关,而不是真正追究罪责并有所忏悔。
要求别人道歉要比自己道歉来得容易。对待他人,与其责问他“你为什么不道歉”,不如等他自己慢慢醒悟。对待自己,如果我曾经做过什么错事,那么在别人责问我之前就有所道歉则比较真诚,而且也比较可能得到别人的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