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患者话匣子的重要目的在于获取信息。但医师必须对患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1.避免诱导
在向患者提问题的时候,应尽量避免有可能产生诱导作用的方式。面对医师提出的带暗示性的问题,患者常会受医师的诱导,提供让医师满意的答案。与开放式提问相比,封闭式提问更像诱导性提问,如:
诱导性提问:您是不是在吃东西的时候痛得更剧烈?
非诱导性提问:您吃东西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诱导性提问:您吃药的时候是不是会有恶心的感觉?
非诱导性提问:您是不是对吃这种药感到害怕?
诱导性提问:您是不是按照医嘱吃药?
非诱导性提问:您是怎么样吃药的?
诱导性提问:您是不是听明白了?
非诱导性提问: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
2.避免批评
在和患者交谈的过程中,切忌直接指责他们的行为,不要让患者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做解释。在学术性问题上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穷追不舍地问“为什么”,但在人际交流中则更需要宽容、宽厚、宽松。在医师面前,患者基本上是处于劣势地位的,属于弱势群体。患者到诊所求医问病,并非不知道养身保健的重要性,而多是惰性使然。扪心自问,我们劝导患者要定期洗牙,预防重于治疗,自己是否“以身作则”了呢?所以,看似不经意的一句“不奇怪,我也害怕打针,害怕补牙时的那种感觉”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当得到了他们原本没有预料到的尊重和理解时,患者就很可能会在不经意中萌生了对医师的信任和尊敬,对医师有问必答,畅所欲言,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同样,哪怕是轻轻的一句“你怎么搞的,拖到现在才来”,就可能让患者再也不说话了。
3.使用正面词语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对外界的刺激往往非常敏感,既容易被同情关爱所感动,也容易被冷漠鄙视所激怒。所以,医师在试图打开患者的话匣子的时候,应该尽量用正面的、积极的词语,如宁可问“您觉得它在长大吗?”而不要问“您觉得它像癌吗?”宁可说“请告诉我,您的牙齿是怎么伤着的?”而不要说“是您不小心伤着了吗?”
4.逐个解决问题
绝大多数人的思维过程都是比较单一的,能够同时思考多个事情的人实属异类。所以,医师在向患者提问时应该一次问一个内容,如若同时问及多个问题,患者就很难准确地一一回复了。例如,问“您一天刷几次牙?”得到的信息就会比问“您每天都刷牙和使用牙线吗?”更加准确。同样,问“您有什么不舒服?”所得到的印象就会比问“您痛吗?有出血吗?”更加全面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