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像“鲁滨逊”这样的人只可能出现在文艺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人既然是群居的,那就不可能不和其他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毫无例外地产生这样的问题:
1. 我可以相信他吗?
2. 他的人品如何?
3. 他会不会在意我?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借助沟通。
有这么一种说法: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做什么事情,说穿了,你的生活质量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决定的。此话虽然不那么中听,但仔细揣摩,不无道理。人际关系差,生活质量好不到哪里去;人际关系好,生活质量则差不到哪里去。而人际关系之优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沟通能力。难怪社会学家常说:“沟通交流是社会构建和发展的最重要活动之一”。
商界就有这样一个共识:沟通(communication)是核心竞争力之一。日本松下电器创办人松下幸之助(1894—1989)曾说过: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著名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曾经对世界50个大型跨国企业主管做过一项调查,其中一个内容是“请按重要性次序列出10项您最看重的非技术性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结果如下:①沟通交流(communication);②排忧解难(problem solving);③团队合作(team work);④压力适应(work well under pressure);⑤人际关系(inter-person);⑥自我激励(self-motivated);⑦随机应变(adopt to the change);⑧分析力(analytical);⑨领导力(leadership);⑩创造力(creative)。在这些企业高管的眼中,沟通能把具有高技能的分散个体变成一个执行力很强的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企业高管都把沟通交流视为优秀人才的首要素质。
顾名思义,“医患沟通”就是指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在医学界,人们常常引用著名美国医学教育家爱德华·特鲁多(Edward Trudeau,1848—1915)的名言:医学的关键在于: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抚慰(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他所说的帮助和抚慰,都离不开沟通。
广义来说,它还应该与其他的一些沟通有关,如医疗机构员工之间的沟通、医疗机构和社区的沟通、医疗机构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牙科这个行业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医疗服务是由具有独立活动能力的小团体提供的。假如这个团体配合默契、行动一致,它就会对患者的疗效、诊所的利润、各个体的满足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全赖有效的沟通。书后的“开会议事应守沟通规则”和“与技工所沟通有技巧”两篇附文,就是对这些沟通的简单讨论。
可是谁都知道,人们通常所说的“医患沟通”,最主要的是医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这也是本书讨论的重点。国外许多医学管理专家都认为:医疗行为的成功,80%来自与患者打交道的技巧,技术知识仅占20%。业内人也都知道,医患沟通是有效实施医疗行为,规避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重要手段。为此,卫生部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1条就明确规定: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据调查,美国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中,对患者进行健康史调查、和患者进行交流、为患者提供治疗意见和保健建议占70%,而检查和治疗只占30%。
有人研究过不同性质的医疗服务语言在患者身上所引起的反应,他们发现:倘若医师的语言对患者产生的刺激属于良性刺激,它就能够令患者心理稳定,消除因患病引发的消极心理状态,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积极配合治疗,还能够提高患者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激发机体潜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若属于恶性刺激,患者就会怀疑、厌恶、忧愁、悲伤、惊恐、焦虑、抑郁、愤怒、憎恨,不利于医疗服务,还会引起脸色苍白、血压上升、心率及呼吸频率改变、血糖浓度和血中化学成分改变、新陈代谢活动受抑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反应。
美国哈佛大学的医疗政策研究人员曾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一篇研究论文指出,患者对医患沟通的满意度提高与若干种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脏衰竭和肺炎)的治疗效果的改善存在相关性。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发布的一份报告披露,医院中发生的严重医疗事故中有逾70%的根源在于沟通不畅,而不是医护人员欠缺专业技能,如:有2/3的患者在不知道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就被要求出院;超过60%的患者在问诊后误解了医师的指示;医师听取患者陈述症状的时间平均只有18秒……
在牙科诊所,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治个牙病那么贵?”“您的治疗有‘保用期’吗?”“艾滋病患者或肝炎患者来看牙病的话,您给治吗?”“为什么我治疗前不痛,治疗后反而痛了?”“您说X线是安全的,为什么拍片时您却躲得远远的?”“为什么我从前洗牙的时候医师从不告诉我牙龈有问题,您却说我有牙龈炎?”“为什么您的收费比国家医院的收费还要贵?”……
把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发现,其实质不外乎是:
1. 如何让患者建立起对我们的信任。
2. 如何让患者理解高质量牙科诊治服务的含义。
3. 如何提高患者对我们提出的治疗计划的接受度。
4. 如何使患者对牙科医疗关护的安全感到放心。
5. 如何在诊治收费问题上和患者取得共识。
6. 如何建立和巩固良好的医患关系。
面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回答的内容和回答的方式决定了医患沟通能否成功地进行下去。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学习和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也就成了医务人员的一项迫切任务了。毫不夸张地说,这项任务对我们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是我们的国外同道们根本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