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范医患纠纷,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医院行政管理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一)医疗因素引发的医患纠纷
1.医疗机构依法执业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执业,配备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场所、设备和设施,统筹安排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为患者提供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1)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医疗安全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做好患者安全、药物和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管理。
(2)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3)医疗机构施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4)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医疗机构内的医师、护士、药学技术人员、医技人员等,均应当取得相应执业资质,或经过相应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方可从事相关工作。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
3.建立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处理预案及医疗投诉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需要制订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的预案,建立医疗风险预警和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机构还要定期分析医疗纠纷的成因,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建立预警和持续改进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投诉管理制度,设置医疗服务投诉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接受并处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4.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医疗机构应该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和健康教育,普及防病、治病的医学科普知识,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医疗风险。
5.加强医患沟通
要求医务人员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加强与患者沟通,采用便于患者理解的语言与方式,引导患者参与医疗决策。
6.尊重患者的权利
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享有相应的权利。医务人员在诊疗服务中应当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
(二)非医疗因素引发的医患纠纷
1.患者有自杀倾向时的防范措施
(1)告知患者家属,要求24小时随身陪护,家属如需要离开患者时应通知在班的医护人员。
(2)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包括没收锐利的物品,检查病房的窗户,做好防坠落措施,锁好门窗,防止意外。
(3)发现患者有自杀念头时,应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并第一时间联系患者家属,即刻向上级领导汇报。
(4)详细交接班,同时多关心患者,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
2.患者坠床/摔倒时的防范措施
(1)医院硬件设施配套到位,如地面防滑处理,通道无障碍铺设,斜坡、电梯、骨科病房沿墙设置扶手护栏,拖地时快干处理,并设置警示牌提示注意地滑。
(2)患者不慎坠床/摔倒,医护人员应立即奔赴现场,病情允许时将患者移至患者床上或抢救室,必要时请骨科医生协助。
(3)进一步检查患者的情况,如测量血压、判断患者意识、查看有无骨折、脑外伤等情况,安排并陪护患者做相应检查及治疗。
(4)认真记录患者坠床/摔倒的经过及抢救过程。
(5)通知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如有骨折等严重情况,应向医务处汇报(夜间通知院总值班)。
3.患者自行离院时的防范措施
(1)患者入院宣教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患者出院前不得擅自离院,并签字。
(2)发现患者擅自外出应立即通知病室主管医生及病房护士长。
(3)通知医务处和护理部,夜间通知院总值班及护理部值班。
(4)查找患者并与患者家属联系,告知患者自行离院情况,嘱其协助查找。
(5)尽一切可能查找患者去向,如通知保卫处在院内协助寻找患者、院内不见患者、家属亦联系不上时,报警寻找。
(6)患者返回后立即通知院总值班,由主管医生及护士长按医院规定进行处理。
(7)若确属外出不归,需二人共同清理患者用物,贵重物品、钱款应登记,患者家属签收后交其妥善保存(最好由家属在场清理物品)。
(8)认真记录患者外出及寻找经过,于病程记录上做自动出院处理。
4.患者发生精神症状时的防范措施
(1)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及病房护士长,夜间通知院总值班或护理部值班人员,请会诊。
(2)同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果患者出现过激行为时,应撤离同室其他患者,立即通知保卫处或相关部门,协助处理,以免患者自伤或伤及他人。
(3)通知患者家属,医患沟通签字告知患者病情需要24小时家属陪护,严密观察,并按病情考虑对患者是否采取躯体束缚与行动限制,以防发生意外。
(4)专科会诊后如实记录病情,必要时在公安部门的协助下转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三)关于《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
鉴于目前部分紧张的医患关系,2013年7月由吴孟超、吴咸中、钟南山等著名医学专家联合签名《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倡议内容如下:
1.始终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医生和医院的利益诉求不应损害病人利益。
2.大力推行医学整合,重视整体医疗,关心病,更关心病人,认真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不断完善诊疗技术,尽力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和副作用。
4.为病人提供适宜和最佳的诊疗服务,谨慎使用高新技术,力避过度诊疗。
5.在不影响病人健康的前提下尽力为病人提供低成本的服务。
6.重视对病人的照料,尽力为病人提供心理、社会支持。
7.认真做好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切实履行知情同意原则,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倾听病人诉求。
8.履行各种医学道德伦理规范,遵守医学法规和相关卫生政策。
9.学习和掌握医学人文知识和技能,注意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
10.在临床教学、学术会议、学术期刊中增加人文医学内容,加强人文学者与医师之间的沟通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