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患沟通过程中医生言语表达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表情淡、态度硬,用词专、对话少、盲目评”。
所谓“表情淡”是指某些医务人员在与患者交谈时,表情淡漠,缺乏关爱,诊疗程序过于简化,对于患者的提问和描述,听而未闻,就处方开药。在接诊时只是应付,单纯地完成工作。对医务人员而言,每个患者都是“大多类似”的“工作”,但对于患者而言,却可能是决定生死的一次就诊,因此,应在言语表达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热情和友善的状态,有时只是“简单的微笑”、“耐心的倾听”或是“短暂的注视”足以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让患者感到温暖和安慰。
所谓“态度硬”是指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忽视了患者的特殊生理、心理状态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甚至将自己的不良心理感受对患者宣泄。患者说:“医生,能给我开点便宜的药吗。”医生回答:“这年代,便宜的药能治病吗?”或“我只管看病,不关心药价。”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硬的话语,不负责任的态度实为医患沟通的大忌。
所谓“用词专”是指医者在回答患者提问或描述病情时,使用十分专业的医学用语,或者以专业角度分析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导致患者难以理解,无法继续沟通。如对于患者的失眠诊断“心肾不交型不寐”,没有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释,患者不能理解,甚至以为得了不治之证,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所谓“对话少”是指医务人员在面对患者时,惜字如金,少言寡语,甚至表现出不耐烦等情况。有的医生面对患者提问,抱持着“没有必要回答”、“反正也和病情无关”或者“我说了他也不懂”的心态,采用了忽略或者敷衍的方式,其结果就是给患者留下了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重视的就医感受。
所谓“盲目评”是指医务人员以己之见或是道听途说随便评价他人的治疗或是医院的水平。就诊的患者在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生活习惯、个体差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因医院的条件、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用药的过程与副反应等多方面的因素,均对治疗过程和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盲目评价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降低,甚至引发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