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是语言沟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解释的目的在于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更好的配合治疗或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医务工作者要依据病人的诊疗需要、文化程度高低和理解能力强弱来确定解释的深度和广度,解释技能取决于医务工作者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积累和临床及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
医生在解释问题时,首先需要了解到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即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一些专业的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解释时要把握主题,区别对象,内容具体,做到恰如其分。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比如中医学中的“里急后重”、“阴虚阳脱”、“下利清谷”等词语,会给患者形成一种不安的心理,患者疑问“这个词我没有听过,是不是这个病很严重”,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比如中医的理论可以运用“取类比象”或浅显易懂的比喻来进行解释和说明,让患者容易接受。
在解释中,夸大病情,或者偏离主题,答非所问等都将给患者或患者家属带来消极的情绪。比如患有格林巴利的患者向医生询问疾病预后时,医生回答,“这种疾病的病死率80%,剩下的也基本都是坐轮椅了。”患者听到这样的回答万念俱灰,失去了治疗的信心,这就是医生未能合理恰当并适度进行解释造成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