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患沟通言语表达技能:说话要会灵活变通
医患沟通言语表达技能:说话要会灵活变通
正文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会谈时,正确运用语言技巧会使整个会谈轻松融洽,不但有助于医患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而且对于医生的诊治和患者的康复都有很大帮助。这就要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语言技巧,在沟通时灵活变通。在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要掌握言语表达的“五性技巧”,即语言的通俗性、称赞性、模糊性、保护性和幽默性。

(一)通俗性语言

医学是学术性很强的学科,而中医药的文化底蕴更是深厚,对于一些专业名词、术语和疾病名称大多数患者难于理解。通俗性语言是指在专业背景下,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让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和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或者通过医生的解释和说明,排除患者的担忧、疑虑,有利于日后的治疗。但是在临床上因患者的语言习惯不同,有时应用某些俗语或方言,对此医生在日常生活、临床实践中注意积累,了解患者表达的意思,做到医患共识,有效沟通。

(二)称赞性的语言

赞美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剂品,真诚的赞美,于人于己都有重要意义,对患者而言尤其重要。能否熟练应用赞美的艺术,已经成为医务人员职业素质的衡量标志之一。赞美虽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却可以帮助患者消除负面情绪,重新树立价值观,对于病情的治疗与康复会予以积极配合,有利于医疗活动的进行。

然而,赞美虽好,过度的溢美之词反而显得虚伪、不真实,让患者形成了对医生言语及人品的不信任。因此要在临床实践中学会直接或间接赞美,实事求是,措辞得当。巧妙地运用赞美,用赞美代替鼓励,增强可信度,树立病人的自尊和自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表1)

表1 赞美性语言

(三)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是相对于言语表达的准确性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所谓模糊性的语言,并不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表达,而是医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在符合特定要求的前提下,主动运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于病情进展的不确定性、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及诊疗过程长短的不一致性,运用宽泛、含蓄、模糊的表达方式最为合适。

当发生诊断不明确,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经验不丰富或是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病情恶化时,切忌运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误导、麻痹患者及家属,如“目前的状况不好说”,“能不能治好我可不确定”,“治疗时间长短不确定”等,避免贻误治疗或救命的最佳时机,为患者及家属造成重大的伤害。(表2)

表2 模糊性语言

(四)保护性的语言

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病情恶化或者有抑郁倾向的患者,保护性语言的运用尤为重要。在患者没有心理准备或是丧失治疗信心的情况下,不直接向患者透露不良的预后,应事先与家属沟通。如果为了得到患者的配合,必须告知预后时,医生巧妙地运用安慰、鼓励、劝导的表达方式,消除患者的忧郁、悲伤或恐惧的消极情绪。

医患沟通时应避免伤害性语言,以免引起患者或家属的不满、发生不必要的纠纷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当遇到患者不理解或是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医生不能以文化素质差异、经济条件限制或是社会地位高低等理由直接或间接的用语言顶撞患者,伤害患者或家属的自尊;若有病情加重或治愈效果不显等情况,与其他医务人员或家属讨论病情时要放低音量,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或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引起患者的猜疑、担心或惊恐,进而影响治疗效果。(表3)

表3 保护性语言

(五)幽默性的语言

幽默是语言沟通中的润滑剂,既可缓解尴尬的气氛,也可拉近双方的距离。幽默不是调侃,不是拿患者的体态、语言、行为等有别于正常人而随意的评价或开玩笑。因此,在医患沟通中,对幽默性语言的使用需要把握分寸,注意场合,区别对象,且态度和蔼,内容高雅,使患者产生愉悦的心情,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比如患者是一位体态肥胖的女性,因高血压症前来就诊,在询问医生如何锻炼时,医生可采用诙谐的方式进行回答,如“吃饭的时候进行锻炼最适合”,使患者在毫不尴尬的情况下明白了节食减肥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上一篇:医患沟通言语表达技能:准确表达内心感受 下一篇:医患沟通言语表达技能:向患者及家属提问的技巧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