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患沟通言语表达技能:简短、礼貌的开场技巧
医患沟通言语表达技能:简短、礼貌的开场技巧
正文

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往往十分关键,因此,在言语表达方面,一个恰当合适的开场白,是成功交谈的关键,在交流沟通的全过程中起到50%的作用。

(一)称呼要得体

得体的称呼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医生而言,每个患者也许仅仅只有几分钟的接触时间,但对于患者及家属而言,这几分钟却是他们经过了决定就诊、选择医生、排队挂号这一系列过程后获得的属于自己的就诊时间,因此,得体的称呼会让患者感到尊重与亲近,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进而对医生产生信任与好感,为进一步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称呼病人要注意掌握好原则,避免因称呼不当而引起患者的情绪不满。如对待老年患者要避免直呼其名,可以在姓名前加上“您是”,表示对老年人的尊重;住院患者不要用床号或者绰号代替病人姓名,防止患者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还要合理使用社交称谓,如“先生、女士”等是一种惯用尊称。某些患者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医务人员切忌在其他病人面前直接称呼其行政职务如某处长、某局长等,积极营造医患平等、平等待患的医疗环境。

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不同地域的语言特点,称呼语的使用也要适当调整。如接待西方患者时,习惯称呼男性为“Mr.”(先生),已婚女性称为“Mrs.”(太太);未婚女性可以称呼“Miss.”(小姐);我国南方地区习惯称呼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太太或小姐,而北方的语言习惯与南方有很大差异,因此,称呼语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表1)

表1 不同的问候语言

(二)初次接诊时要主动进行自我介绍

初次接诊的患者,由于对医生的不了解,对自身病情的不了解,通常在初次就诊时会带有紧张、不安、陌生等情绪,这时就需要医生通过语言来消除其负面情绪。

了解是信任的前提。尽管在目前阶段,“患者选医生”是国内大多数医院普遍采取的就医制度,但是由于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不够,对某专科、某医生的专业特点的不甚了解,以及就医时抱有“试一试”的心态,使得患者在正式就诊前所获得的医生信息不够全面。因此,在第一次接诊时,医生应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并作出必要的说明,让患者对医生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知,这将对以后的沟通及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非常有益。(表2)

表2 自我介绍

(三)开放式提问

在进行了简单的接触之后,合理的利用开场白,询问患者一个开放式问题,鼓励患者列出他们此次就诊想要解决的问题。开放式的问题具备引导性和鼓励性,患者易于接受并能如实叙述。比如,“您哪里不舒服?”“您发病的过程能具体说一下吗?”但是某些患者因过于紧张或恐惧,不知如何叙述病情,鼓励性语言尤为重要,“不着急,慢慢说”、“再好好想想”、“想起来随时都可以告诉我”,这种表达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对自己的关心,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然,在提问的时候既不能固定某种提问方式,接下来没有任何交流就确定诊疗方案,也不能连环式提问,让患者摸不着头绪,影响患者对病情的叙述,花费大量时间得不到有价值的诊疗信息。(表3)

表3 不同的提问方式

(四)重视医患的双向交流

在谈话的开始阶段,合理使用问候语、介绍语等交际性语言的同时,要恰当运用非语言表达方式,如微笑、目光接触、点头等,表示对患者问候或接纳,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热情和温暖。对于患者的言语表达,医生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尽可能收集患者发病的原因、时间及治疗经过等相关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依据。

上一篇:医患沟通言语表达技能 下一篇:医患沟通言语表达技能:表达完整清楚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