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中医医患沟通的特点与意义
中医医患沟通的特点与意义
正文

中医医患沟通既是传统医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患文化的外在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以及中医学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医医患沟通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沟通方式注重个体性,易于认识与理解

中医学十分重视生命的个体性、差异性,医患沟通时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在诊治过程中,医生对不同地区患者居处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指导,对不同体质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与告知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其中以因人制宜尤为重要。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论述:“五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胜,阳脏者宜凉,阴脏者宜热,耐毒者缓剂无功,不耐毒者峻剂有害。此脏气之不同也。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有爱憎;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贫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此调治之不同也。”指出病人之间的喜好、性情、贫富、贵贱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只有重视这种个性的差异,采用“三因制宜”的沟通原则,才能实现良好的沟通效果。

(二)沟通内容注重整体、自然及养生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要求在进行医患沟通时应注重于病人的整体,做全面的了解和交流。医生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素问?五脏别论》),医生与患者沟通时要重视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同时,中医学更加重视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如对春日木气生发、肝气疏泄与肝气郁结关系的解释与说明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与理解。中医很多自然疗法以及“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数千年来已经深入人心,所采用的针灸、推拿、气功、药浴等治疗方法以其副作用少并简便廉验而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在中医学“上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大多对患者同时进行养生保健方面的指导与教育,这种方式深受患者欢迎而使医患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沟通与交流。

(三)沟通过程注重与患者的接触

中医的沟通过程不单纯注重语言的交流,同时还非常注重与患者的肢体接触,从而起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如脉诊、腹诊、穴位诊断等以及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特殊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使得医生与患者的接触时间较长,并且这些诊治方法都会通过触摸患者皮肤而使患者放松并产生精神上的安心感,这种建立在触摸基础上的非语言沟通手段,非常有利于医生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有利于患者之间的交流。

影响中医医患沟通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就诊患者的心理特征,患者除了具有疾病带来的恐惧、痛苦、焦虑以及由此而容易产生的愤怒情绪外,还会具有对医生的不信任感以及孤独和不安,以及因长期治疗而得不到预期效果,信心屡屡受挫而产生的迷茫、消沉等消极情绪。由于中医就诊患者以慢性病、老年病疑难病居多,接受各种治疗的经历较长,有些患者四处求医无效后求诊中医时往往带有很强的期待心理,有些患者是抱有观望心理前来就诊等。其次,由于患者越来越多地接受西医学的病名,导致对中医淋证、心肾不交、肾不纳气等证候名称难以理解。此外,现代医事法律对于医学术语的规定以及对医疗文件书写要求,中医医生必须采用中西医两种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中医的医患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点。随着中医学在治疗疾病与养生保健、心身康复等领域服务人群的不断增多,医生与患者、医生与患者家属和社区的联系也在不断增多,如何在突出中医医患沟通特色的基础上,适应医学与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更好地进行医患沟通成为医生必须面临的课题。

上一篇:中医学对医患沟通的认识 下一篇:医患沟通基本技能: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