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中医学对医患沟通的认识
中医学对医患沟通的认识
正文

1.“医乃仁术”思想指导下的医德理念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者爱人”是孔子提出的思想。中医学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之“仁爱”思想对中医学“医乃仁术”等医生道德规范的影响最为深远。“仁爱救人”、“以徳立医”等是中医学在医生职业道德问题上的基本理念。《灵枢?师传》认为,掌握医术,“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东汉医圣张仲景认为,儒家要实现“爱人”的理想,就应当明了医理,重视医疗,如此才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二者都是仁爱之心的体现。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些论述均体现了医患平等、医德为先的观念。

践行“仁爱”思想,首要表现为对生命的尊重,《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尊重生命是医者从业立术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其次表现为对患者的尊重,《灵枢?师传》强调医生要“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即强调临证治病首先要问清楚病人的喜好,以便选择病人最合适的治法;并主张对患者要“举乃和柔,无自妄尊”,指出医者不得以施恩者自居,充分体现了对病人尊重的思想。

综上所述,在“医乃仁术”、“医德并重”价值取向指导下,中医学历来重视与患者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把尊重患者、平等待人、专注病情、体贴关爱作为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明确了医生在接诊与医患沟通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2.“至意深心”观念下建立的医患信任理念

《灵枢?终始》提到“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也有“省病诊疾,至意深心”的描述,古代医家所提出的“至意深心”、“必一其神”是说医者在面对患者时应该做到全神贯注,精神集中,不为外物所诱惑,这是建立医患信任关系的基础。在面对患者时,医生应精心、耐心地倾听患者诉说,医者的言行举止甚至神情都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素问?疏五过论》说:“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这句话反映的是如果举止轻浮,或言语不慎,都会给病人带来不信任、对疾病恢复缺乏信心等不良心理反应,不能积极配合治疗,甚至会产生“恶于针石”或者“病不许治”等不良后果。因此医者在治病过程中应该保持神情严肃,举止谨慎,言恳意切,医患间的良好交流,可以使患者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感和治病的信心,使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悬壶济世”的社会责任感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悬壶济世”的优良传统。自宋代以来,社会上秉承儒家思想的传统,“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中医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树立和弘扬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

《劝医论》中记载:“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人乃万物之灵,人的生命尤为尊贵,而“医乃生死所托,责任匪轻。至重惟人命,最难是医”。医务工作者面对患有各种病痛的病人,承担着挽救生命的神圣职责,直接关系到到人的健康及生死,所以对其责任感的要求更高。同时,由于医疗工作的专业性强,患者往往缺乏相关的医疗知识,出于对健康的珍视而不得不把生命托付给医者,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能够自觉选择有利于患者健康的行为。再者,医疗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作用及影响越来越显著和直接,医务人员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在对待病人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4.“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些是中医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医的“以人为本”包括了丰富的人本思想、人文思想和人性思想。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轴心,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通过阅读中医古典文化的典籍与中医文化的典籍,可明显看出文与医,医与文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以人为本”都是一脉相传的。《灵枢?师传》中记载:“人之情,莫不能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些方法指导医生应将治疗的方案、风险与效果坦率地告诉患者,让患者参加治疗方案的讨论,征求患者的意见,由患者自己决定是否接受治疗。在医患沟通时,对患者作耐心细致的病情解释和心理疏导工作,就会产生良好的医患沟通效果,就能取得好的疗效。

5.“天人合一”原则指导下的医患和谐观

《灵枢?示从容论》指出:“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认为人体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按照一样的方式运行,人与天地是息息相关的,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应该顺应自然四时阴阳。所以医者在诊疗疾病时,应注意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对疾病变化的影响,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非常重视阴阳的动态平衡,医者在诊疗时应时刻注意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在诊疗过程中要做到中庸和谐、不偏不倚。《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两者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祛除邪气。中医学受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崇尚和谐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中医学认为要践行“和谐”理念,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对话。

6.“大医精诚”原则指导下的医者的职业操守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精辟地论述了医务工作者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一为“精”,即技术精湛;二为“诚”,即品德高尚。孙氏对医者提出的以“精诚”为要,尊重生命,仁善博爱、一视同仁、精求医术、专心敬业等要求,基本上涵盖了作为一名医者必须具备的品格和素质。

“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精湛的医术为医院和医生赢得美誉,也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从“言”与“行”两方面解释“诚”在医学中的表现。首先表现为言谈诚恳,不狂言妄语。医者要尽可能将真实的病情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患者,要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安慰患者的心理,耐心细致地引导患者从容讲述发病经过,甚至引导患者说出与病情相关的隐情并注意帮助其保守秘密。其次表现为诚心对待患者,要专心敬业,将每一位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充分为患者的利益考虑,面对众多患者时,无论贫富、贵贱,均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精心治疗,从而达成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

上一篇:中医学对医患关系的认识 下一篇:中医医患沟通的特点与意义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