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患沟通中的伦理问题
医患沟通中的伦理问题
正文

(一)医患沟通中的主要伦理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医患关系呈现出紧张的态势、医患纠纷与日俱增。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频繁发生的医患纠纷中,因诊疗操作和技术水平原因引起的不到20%,80%缘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而在非技术因素引发的医患纠纷中,70%是由医患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分析其中的原因,除了在沟通方式和沟通方法不当外,目前医患沟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医务人员的防御性医疗、缺乏医学人文精神、知情同意原则贯彻不到位以及医疗技术主义等伦理问题。

1.医患信任危机:防御性医疗

当前医患之间相互猜疑、警惕、彼此不信任的现象并不少见。在日常诊疗沟通中,面对医务人员的解释,患者总是将信将疑,一份检查结果找多人分析,在诊疗过程或手术中采取录音、录像或手写记录等方式对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全程记录;拿着医生的处方和医院的收费单,左看右算,总怀疑医院多算了钱;出现医疗事故后,不相信医疗鉴定的结论,不愿意走行政和司法程序,寻求私下解决。在此医疗背景下,很多医生在诊疗中也抱有一种处处戒备、时时防御的心理。部分医生为了防止医疗纠纷与不必要的麻烦,盲目扩大诊疗范围,开处“大检查”、“大处方”实施防御性医疗;在制订医疗决策时只是扮演信息提供者的角色,要求患者和家属自己做出治疗选择。在此状况下,医患沟通陷入恶性循环,严重伤害了患者利益,加剧了医患冲入的不断升级。

2.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缺少关爱与尊重

镌刻在美国撒拉克纳斯湖畔特鲁多医生的铭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深刻反映了医学的人文本性,充分说明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诊疗不仅是一次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转化过程,还是一次对生命与死亡、疾病与健康的全面体认过程。然而,当前医务人员总以就诊患者多、时间紧张等理由,掩盖医患沟通不足、交流不畅的真正问题。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对患者基本的尊重和应有的人文关怀,在医患沟通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在仅有的医患交流中,也是惜字如金,不愿意多说一句,对患者的询问表现得极不耐烦;而长期候诊的患者,对医生的匆忙诊断则表现出十分的不解和不满。此外,直呼床号、态度生冷或不注意保护隐私等问题也使得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体会不到医务人员的仁爱和关怀。

3.知情同意不规范:过度医疗

知情同意是医患双方在临床沟通中最为突出的内容,是患者权益的重要保障。知情同意要求医务人员对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措施以及预后和医疗费用等方面的情况主动告知患者,并在患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决定。在当前的诊疗实践中,保护患者权益的知情同意被不同程度的扭曲、异化。有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将知情同意简化为一纸文书,缺乏对病情和治疗方案的说明以及对患者疑问的耐心解释,使知情同意流于形式;有的医务人员在告知的过程中,随意夸大患者的病情和诊疗风险,肆意扩大诊疗范围,增加患者的就医负担,严重侵害患者权益。有研究显示,我国有70%的患者经历过过度医疗。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药物的过度使用,如滥用抗生素、激素等。据统计,我国68.9%的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37.0%的患者联合使用抗生素。仅2009年一年内我国医疗输液就高达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液8瓶,远远超出了国际2.5~3.3瓶的标准。

4.医学技术至上:见病不见人

在当前的诊疗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医学高新技术已成为武装医务人员的“利器”,大大拓展了医务人员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但无形中也弱化了医患沟通、割裂了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具有躯体、心理和情感需求、精神体验的患者在医生眼中成为了各种可测量的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偏离正常阈值的指标,只要更新坏损的部位、修正细胞或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就可以使生病的患者重新运转。于是在具体的医患沟通中,有的医生开始见病不见人,不耐心倾听或随意打断患者的主诉,认为仪器设备的检查结果更为可靠;诊疗中对患者疾苦视而不见或不屑于表达对患者的同情,认为这样有失医学的科学性和医生的权威。临床医学在技术至上的思想主导下,有的医生不再注重查房、不再注重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医患关系日趋物化。

(二)医患沟通的伦理诉求

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要求医务人员具备正确的沟通方法和熟练的沟通技能,还要求作为医患沟通主体的医务人员能转变观念,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出发,真正认识到心理和情感因素对患者疾病与健康的影响,真正从仁慈博爱的医学人文精神出发,体验和感受患者的疾苦,给患者以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此外,还要从制度设计和管理模式上,注重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为医患沟通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制度设计

要改善医患沟通现状,必须要有制度上的顶层设计。面对整个医疗行业的信任危机,要从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入手,使政府切实承担起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保障卫生资源公正配置、对医疗机构和服务有效监管等基本责任。同时要转变现有医疗行业商业化、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不合理目标,通过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

2.增强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伦理精神

医疗机构要深化内部改革,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品德修养。通过建立科学、高效、优质、可承受的医疗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改善其工作态度,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倡导医生的职业精神,增强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从而实现“患者利益优先”的职业伦理诉求。

3.培养医务人员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技能

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利于医生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利,增进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医患合作和信任关系的建立,有效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良好的医患沟通还有利于实现现代医学模式,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因此,要注重对医务人员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技能的培养,完善医患沟通的制度支持,加强日常培训。

4.健全卫生法规,创建良好的沟通氛围

加强和完善医事立法,使医患之间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使医患围绕疾病诊疗展开的互动行为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适用的法律法规,增强医疗鉴定和医疗纠纷处理的公正性,使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上一篇:医患沟通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下一篇:医患沟通的医事法概述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