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伦理学概述
1.医学伦理学的概念
医学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本质决定了从其产生起就蕴含着固有的伦理思想和伦理精神。古今中外,历代医家都将医学视为济世救人、为患者谋利益的人道事业。如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出了“我愿尽余之能力和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的医学宗旨,中国古代医家也很早就提出过“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的医学本质和行医准则。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医学实践对人们健康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用于规范医生对患者的责任以及医生之间的道德关系的医学伦理学日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的医学伦理学,是指运用一般伦理学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既是伦理学的分支,又是医学的组成部分。
2.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医学的根本任务是保护生命、维系健康,但应如何理解生命存在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的关系?如何理解维护健康与实现生命其他价值之间的关系,即是不是为了维持患者生命的延续,就可以牺牲对患者来说同样重要的尊严、自由和权利?如何确定在有限的医疗资源条件下,哪些生命应该获得救护,应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救治?在挽救一个生命必须以牺牲另一个生命为代价的情况下,该如何抉择?在诊疗实践中,医生与患者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要更好地实现医学目的,医生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面对日益进步的医学高新技术,医生应该怎样应对器官移植、安乐死、克隆技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和人体试验等引发的各种伦理难题?
上述这些问题,都属于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范畴。作为伦理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医学伦理学具有应用规范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其主要通过确立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规范,对医学活动主体的医学实践行为进行规范,调节医学实践中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伦理规范,如“法典”、“准则”、“誓言”等。此外,医学道德评价标准、医学道德教育的规律以及医德品质的培养等也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道德概述
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通常指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遵守的道德要求和基本行为规范,具备有限性、连续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职业道德规范的主体是从事本职业的专业人员,规范的内容也限于职业活动本身;职业道德通常是在职业产生和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多通过规章制度、守则、准则等形式固定下来,以便于执业人员理解和践行。
2.医学道德
医学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简称为医德,指医务人员在医学实践中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的总和,既包含医务人员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也包含调节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乃至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医学道德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了医学的目的和医学实践活动热爱生命、维护健康的道德本质。通过对医学人员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培养,医学道德能使医务人员更好地树立责任意识,更好地维护患者利益。同时,通过医学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约束医务人员的行为,还可以更好地调节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医学道德、医学伦理与医患沟通
医学道德和医学伦理学的理论与思想为医患沟通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指导和行为准则。贯穿于医疗实践每一个细节的医患沟通,不仅仅是需要医务人员掌握的一种技巧和能力,而更多地体现为医务人员的一种理念和意识。崇高的医德使医务人员能从内心真正认识到医患沟通对于理解、同情和关怀患者的重要,对于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作用。医学伦理学则通过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使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并为医患沟通提供指导原则和行为规范。
医患沟通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道德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务人员“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素养的实现手段。医患沟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双方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进而为正确的诊疗和人性化的医疗提供保障。良好的医患沟通基于医务人员对医学人道主义的神圣使命的理解和信奉,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和诊疗方案的耐心解释、对疾病预后和健康的细致指导、对患者心理和情绪的安慰与理解、对患者疾苦的同情与鼓励都是维护患者利益、履行自身道德责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