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概括为五个层次,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接纳与被接纳的需要、尊重与被尊重(爱和被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患者而言,患病本身是负性生活事件,它使当事人陷入心理应激,引发一系列心理行为变化,并由此对疾病过程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客观地认识患者的角色和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对于医患沟通顺利进行,医患关系良好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患者的角色
患者通常指患有病痛的人。当一个人被社会视为病人获得了患者身份时,就取得了患者的角色。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患者角色的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患者可以从常态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免除其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患者对陷入疾病状态是没有责任的。
3.患者应该努力使自己痊愈,有接受治疗和努力康复的义务。
4.患者应该寻求可靠治疗技术的帮助,必须与医护人员合作,共同战胜疾病。
我国学者汪勇认为,患者的角色包括以下三点内容:
1.有生理和心理的异常或出现有医学意义的阳性体征。
2.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医生以有关医学标准确认其疾病状态。
3.处于患者角色的个体有其特殊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人们期望患者在接受诊断、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其角色能随着治疗康复的进程,及时地实现从健康人到病人,再从病人到健康人的转换。
(二)患者的心理特征
疾病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病人内外环境的改变,必然带来患者心理上的变化,称之为患者的心理反应。
1.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①行为退化、依赖性增强;②情绪不稳、易激惹;③感觉过敏、异常感觉增多;④记忆减退;⑤敏感多疑;⑥紧张、恐惧;⑦焦虑;⑧抑郁;⑨孤独、寂寞;⑩失助感;■愤怒;■自我概念变化与混乱。
2.疾病各期的心理特征
患者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因年龄、性别和疾病的不同,心理活动也不同,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躯体症状或心理特征也不同。
(1)疾病早期:
患者患病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忧心忡忡,就诊时表现为焦躁不安,恐惧感,希望有经验的老医生看病,及时作出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争取早日治愈。也希望尽快受到医护人员及同病室病友的重视,尽快熟悉周围环境,尽快得到精心治疗和护理。
(2)疾病高峰期或危重期:
当疾病处于高峰期,病势凶猛,发展迅速,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故患者多有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同时患者常常变得敏感多疑,试图通过医生、护士的表情、姿势、言语、行动来揣测所患疾病的轻重程度及其后果。
(3)康复期:
康复期是患者经过治疗逐步回到正常生活活动中的过程。这时期患者的心理变化是多样的。手术后有肢体残缺的患者思想顾虑多,心理活动复杂,特别是年轻人致残,会考虑婚姻、学习、前途等问题,有的患者因致残而被迫放弃原来感兴趣的工作,产生烦躁、愤怒、忧伤,甚至绝望感及轻生念头。医务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接触,了解其思想动态与困难,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消极情绪。
(4)临终期:
按照美国库伯勒?罗斯的观点,临终期患者的心理特征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否认期:患者不承认自己病情严重,幻想着治疗上出现奇迹将病治愈。
2)愤怒期:认为自己的病不能治愈,是自己倒霉,怨天尤人,烦躁不安,容易激动,常常会感到愤怒。
3)讨价还价期:处于痛苦中的晚期病人为了减轻疼痛、延长自己的生命,有时会有条件地同意配合治疗或承受任何检查。
4)抑郁期:有人将这类抑郁叫做“准备性抑郁”。它出现于患者将自己与世界分开的准备过程中,是晚期濒死患者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悲伤,不愿多谈话,又不愿孤独,希望亲朋好友在床旁陪伴。
5)接受期:当患者度过前几个阶段后,就为自己的死亡做好准备,进入濒死过程的最后阶段。此时,患者通常对死亡有充分准备,比较平静、安宁,不希望外人来看望,但却非常希望亲人能在身边陪伴自己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有的患者因疾病折磨想迅速死去,也有的留恋人生,愿接受治疗,争取延长生命。
3.影响患者心理反应的因素
(1)对疾病的认知评价: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其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强度。患者根据自己已有的关于疾病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患疾病进行认知评价,当被评价为危及生命的重病时,必然唤起严重的情绪反应;反之,则可能引起轻度的情绪反应。
(2)心身障碍:
心身障碍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或障碍,这类躯体疾病,在躯体疾病症状出现之前,心理问题就已经存在,当躯体症状发展时,心理反应会变得更加严重。
(3)性格特征:
不同性格的人对待疾病的态度和出现的心理反应也不相同。例如,性格开朗、乐观、抱有积极生活态度、意志坚强的人,患病后能正视现实,心理反应较轻,容易从消极状态中摆脱出来;反之,性格懦弱、意志薄弱、神经质性格的病人,患病后心理反应较重,并且持续时间很长。
(4)人际关系:
医患关系、病友关系、亲友关系良好时,可能会减轻患者的心理反应;反之,将加重心理反应。
(5)强化因素:
病人患病后得到了一系列平时难以得到的“好处”,如,充分的休息、配偶的体贴、饮食上的改善、经济上的赔偿等,这些强化因素的存在,使病人长期陷入病人角色,难以自拔。
(三)患者的心理需要
患者作为特殊的社会成员,与健康的社会成员相比,患者的生存需要受到影响、安全需要受到威胁、归属与爱的需要被部分或完全剥夺、尊重的需要可能受到伤害、自我实现的需要感到无望,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是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患者的心理需要包括:
1.生命安全需要
人患病后,疾病或损伤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和家属最期盼脱离死亡的缠绕,早日康复。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积极的言行能使患者及家属友好地配合与支持,促进伤病的康复,消极的言行则使患者和家属产生抵触和对立情绪,不利于伤病的痊愈。
2.特别生理需要
患者由于伤病,身体和心理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应激状态,生理需要格外强烈,但有着个性化的特点。一般来说,患者对饮食、睡眠、休息、排泄、温度等都要求很高,个人根据病情不同有特殊需要,如少吃多餐、卧床休息、保暖室温等,满足患者的这些需要,不仅是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要,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能使患者伤病更快更好的康复。
3.疾病相关信息需要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不知晓疾病相关的准确信息是相当担忧和焦虑的。在就诊过程中,患者和家属非常迫切地需要知道疾病的诊断结论、治疗方案、预后结果、康复指导、医疗费用等信息,以便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相关准备。及时、准确地告知患者和家属这些信息,既是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有利于开展医疗工作,减缓医患纠纷的发生。
4.关爱和归属需要
身体的伤病往往伴随着心理的脆弱或异常,患者从原来自主自立的强势状态跌入身不由己的弱势中,特别需要获得亲友和别人的体贴、同情及关心,住院时还需有归属感,渴望得到医护人员和病友的认同、友谊,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好诊治伤病。
5.尊重需要
一个现实社会的人,对尊重的需要始终是强烈的,这是个体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体现。人患病后,在身体上、心理上,特别是社会印象上,人的价值意识都有严重受挫的感觉,本能地要维护尊重的需要。
6.高质量生存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质量和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患者和家属已不满足于医生仅仅控制或一般治愈疾病,而是需要愈后能够高质量地生活和活动,或能显著减轻疾病造成的痛苦等。它要求医务人员把治疗、预防、康复及保健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求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早防早治、预防为主,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保障。
7.合理支出需要
患者希望花最少的钱给自己解决病痛,也就是合理支出。这就需要医务人员能够换位思考,合理检查、合理治疗达到合理支出的需要。